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凡人凡事] 1983年地改市对苏州无锡内部一体化的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苏州和无锡,现在都是地级市,城市级别上是平级的,但实质上有许多差异,比如苏州市的主官是江苏省常委或副书记,属高配。再比如,苏州市拥有更多更高级别的开发区平台,如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其行政级别均比同类的开发区或县市区要高配。这些差异的来源,相当一部分是源于1983年的地改市
武进县和宜兴县在1983年前都属于镇江地区,但区别于现在的镇江市。

1983年的地区改地级市,不仅决定了苏州和无锡内部一体化的进程,最后还影响着城市内部的平台资源的配备。
1983年,苏州地市合并
实行市管县新体制
1983年,《国务院关于江苏省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的批复》发布。其中有关苏州的列在第一条: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常熟县,改设常熟市。将原苏州地区的吴县、吴江、昆山、太仓、沙洲、常熟6县(市)划归苏州市;江阴、无锡2县划归无锡市。
从此,苏州地区和苏州市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
以下是1983年前苏南镇江地委和苏州地委的地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设立了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
虽然叫市,但三个市作为省辖市,并不管辖任何县
他们周边的县,归地区管,而不是市管。
现在常州市外边的县,归镇江地区管。
苏州市和无锡市外面的县,归苏州地区管。
苏州市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苏州地区的行署所在地。苏州市作为一个省辖市,和苏州地区管辖的县不存在隶属关系。
也就是说,在1983年地改市之前,苏州城里,有两个正厅级管理体系(理论上它们与省委省政府的厅平级,实际上有些地委书记会是省委常委或副书记)
1983年江苏省实行了市管县新体制省辖市变身为可以代管县的地级市,这也为苏州市此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地改市,大大促进了苏州内部的一体化进程。1983年前,苏州市和常州市,无锡市一样,城市不能管到外围县现在不仅可以市管到县,而且,在苏州发生了一件无锡市和常州市都没有的事:那就是,1983年,苏州城里的这两个厅级管理体系发生了合并!
无锡和常州内部则没有发生合并,只是从原来苏州地委和镇江地委分别领了几个代管县
合并以后,不仅行政资源是富余的,更主要的是非常有力的推进了市和县的一体化:它相当于原苏州地委和原苏州市委管辖范围和管理力量的全面整合。作为苏州地委原来管理的县,在意识上总是归城里的上级机构管理。而且,原来任命县里干部的地委领导如今还是新的市委领导,如此一来,市管县在苏州更加顺畅。虽然,新的苏州市委下属的县,和无锡常州下属县一样,都是代管县,但在行政惯性上,完全不同。地委市委合并,某种程度上,还是以地委为主,最后一任苏州地委书记戴心思就是第一任新的苏州市委书记。而原地委所管的面积空间,要远远大于原市委,这为城市在更大的国土空间上进行布局打下了基础。新的苏州市委在成立几年后,迅速作出决定:到原来地委的管辖地区——金鸡湖周边的吴中区建设新城。作为代管县的吴县,非常配合,全面开工(其实作为原地委的下属县,吴县可能当时根本没意识到它已是和无锡县,武进县一样的代管县):当时没有外来民工(这是1990年代中期后的事),就组织苏州和无锡的乡镇上的农民,去处理金鸡湖周边的湿地,通过运送泥土,平均垫高当地三米。当时连接老城和新城的大道如此宽广,上面施工车辆络驿不绝。我的姨父道根向远方指着大道对还在小学的我说:那边有将来的苏州新城。
苏州地委历任地委书记如下:
韩培信1949年起任常熟县县长、县委书记,后任苏州地委书记。1981年起任江苏省委书记,1988-1993年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储江1958-1975年期间任苏州地委书记,后任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戴心思1982-1983年任苏州地委书记,1983年苏州撤地设市后任苏州市委书记,1994年离休。2016年去世。
这种苏州内部的合并效应,在无锡并没有发生。匆匆划入的代管县有相当独立性。在代管县与原无锡市(实际面积很小,大约只有现在6个乡镇面积大小,却集中了近5000家国有大中型重工企业)之间,是有一定自主权的郊区环形地带(独立性弱于代管县,受城市管理更强一些,但在规划、发展、财政、人事上也有一定自主性)。这为无锡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是当时市区的管理人员多数没有意识到要进行城乡统筹来布局城市国土空间,他们在意识上是以原来市区这一点,向外拓展摊大饼的形式来理解城市建设的
二是代管机制,相当于领养的孩子,事实上也没法进行统筹布局
无锡意识到这个需要并能实施的时间,已是锡山市撤市并区后的2002年左右!无锡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建设太湖大道,并开始推进上述市中心5000家企业规模的产业退城进园,其实相当匆忙,因为转出方和转入方都没百分百准备好(一个新园区的建设当时已要求有五通一平)。3年后,2005年,水质危机暴发了。此前的几十年,其实,无锡的许多河道永远是墨黑的。当地人当时叫百毒河——泊渎河的谐音。感谢伟大的新时代,现在深化标本兼治,加强源头治理,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取得更大成效,唱响了新时代人水和谐共生的“太湖美”。
事实上,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无锡经历了多波退城进园,有去无锡远郊的(梅村鸿山胡埭),有去周边县市的(武进、吴县),有去外省市的(苏北、皖南)
这多轮的产业退出,使得相关科技人才流向周边城市,自2002年后起,他们大大充实了苏州市以科技人才为主界别的某个社团,许多人才来自无锡。
和这种匆忙的产业布局相应的,则是摊饼式的城市发展——虽经杨等城建专家出身的领导努力补救改变,终究形成以312国道和沪宁高速为界,中间一分为二的城市格局。正如前文所述,随着环沪的南北向交通枢纽群的兴起,和高能级城市各种政策的出台,这条分界线东边的产业群可能还会面临一波流动。这条分界线的西边,现在形成了两个城市核心:中部的梁溪区和南部的太湖新城——但当年一体化较慢的印记仍在:两大核心区之间至今没有快速路,虽然它们之间的距离比姑苏区到苏州工业园区核心点的距离还要短四公里左右。
所以无锡坊间相传的1983年如果张家港当时可以划归无锡,无锡会更强的说法,在这种只是划入代管县的管理体系背景下,不可能有良好结果是纯属不了解历史背景的事后自嗨!
至今,距无锡大市几何中心的安镇和查桥还没有实现与主城区的连绵,当年距无锡主城区80公里的沙州县更不可能和无锡同频共振,相反,如果划入的话会更快促成“三江市”(当然,三兄弟最后肯定会争谁是中心,最后鸡飞蛋打)。张家港的今天,要感谢苏州大市。
第二、地市合并使得苏州拥有更多的行政力量和资源配置。1983年地改市时,苏州是地委与市委合并,原来地委还管理着刚划出的无锡江阴两县,为了加强新成立的无锡市管县体制的力量,苏州地委的部分干部和工作力量调整到了无锡市委,但这种调整后,原地委的主要行政资源配置还是以留在苏州的为主(虽然当时工业经济无锡要比苏州发达得多)
这种富余出来的行政资源,既在新城建设中实现了分流配备,也是迅速转化成新城建设动能的原因之一,为参于到新城建设和发展中干部的提供了充足的职岗配备,形成了至今苏州更为丰富的管理框架。
那个无锡相传的,李光耀初选新加坡工业园区地址首先考虑在无锡的说法,其实是不可能的,顶多作为江苏省在组织接待中一个安排或补充选项。
当时无锡东南这片地区,并没有民航机场,而1970年代国际经济的发展对航空的要求已很高,而当时苏州园区刚好在位于苏州通往上海虹桥的机场路边上(当时是一条地面等级公路,还不是快速路)。而且当时无锡东南新区这个地方当年还没有等级火车站,只有一个客货混运,以货为主的硕放站
而且苏州工业园区在1993年左右还出现过较大困难以致一度新方进行了撤退,后来形势好转之后新加坡方面才加大了新苏合作力度。
综上所述,1983年历史原因,对苏州无锡两市内部一体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决定着今天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城市空间布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