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60|回复: 3

[凡人凡事] 书院巷--金坛人的骄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6 08: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s07_attpic_brief.jpg
金坛城区繁华的商业地界司马坊,有一条不足百米的小巷,称书院巷。书院作为名称,应始于唐代官方,专指朝廷收藏、校勘书籍的地方。而作为地名和巷名,实起源于各地私学的兴起。


金坛历来弘文尚学,自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开始推行科举制度,到清代末年这整整1300年间,由于教育昌明,历代栋才继起,近现代更是英杰辈出。金坛最早的书院是茅山书院,它与河南睢阳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以及河南嵩阳书院齐名。由于官府奖励,宋代书院大兴,南宋绍兴年间,薛埠西坵始建申义书院,县城开始建文庙,立县学,作为祭贤治学、习道研经的场所。咸淳七年(1271),茅山书院迁到城南顾龙山,更名龙山书院。


建书院是以应举为目的,授课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朱程理学,间或议论时政,针砭时弊,同时传授八股,为科举应试作准备。到了明代,建书院之风在全国盛行,金坛地处文化发达的江南,书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但又因自由讲学的风气很浓,也招致统治当局的忌恨,曾多次禁毁,许多书院被拆毁。清代的情况有了较大变化,统治者重视科举课业,不提倡自由讲学,而在书院的管理上,制度更为健全。


书院巷与金坛试院近在咫尺,清代书院同官办的府学、州学、县学一样,也是为推行科举考试制度服务的。书院的生徒有生、童之分,前者分别为贡生、廪生、增生、附生和监生,后者为未曾入学的童生。历代科举常设不废,童生试就是金坛选拔诸生的基本制度,通过考生的努力,宋、明、清三朝金坛不仅形成累世科甲、世代为官的几大家族,而且在明末清初的较长时期中,负责全国科举考试的金坛籍翰林官员比比皆是。


金城人爱把金坛试院称为“秀才的摇篮”。雍正七年(1729),邑人许培荣募捐建立试院的呈请获准,参照江阴试院增建了卷棚考场等设施,并奉旨在县城东南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坛试院”。花街西起咸亨堂东至玉田试寓称为考棚街,金坛、溧阳、丹徒、丹阳四邑童生都在此参加岁试、科试。金坛考生住在书院巷,溧阳考生住在书院巷南首的玉田试寓,丹徒的考生住在学前街,丹阳考生住在花街。届时,常州、苏州、湖州、镇江等地的商人都来书院巷附近摆设摊点,供考生选购书籍、笔墨纸砚及日用品,市面甚为繁华。


金坛试院先后为清代七位皇帝承办过近百次科举考试,为朝廷输送包括乾隆二年(1737)一甲一名进士于敏中在内的许多名士。试院门前是个大广场,双龙照壁大墙环绕,中央矗立两根旗杆,开考时扯起书有“江苏钦命提督试院”八字的大旗。辕门后有一座“龙门”,上方正中有一竖匾额,上书“天开文运”四个金碧辉煌的大字。进入“龙门”是一条宽阔的甬道直抵大堂,甬道两侧是毗连的瓦屋,屋内排列着红木条桌、青石凳,桌面左侧烙上以“千字文”作编号的火印,这就是可容纳千余考生的考场。


书院巷中的“玉田试寓”颇有盛名。早年有人从墙体中发掘一块碑石,碑额为“玉田徐氏试寓碑记”八个篆书大字,上端刻有双龙戏珠纹饰,碑文楷书,遒劲秀美。从这块碑石中,后人了解到“玉田试寓”的身世:在清代“邑西有玉田村,离城四十余里”“地当茅山之麓”,徐姓“后裔聚族而居”,为了族中子弟应试读书学习方便,在城里建立这幢书院式公寓。碑文同时交代建此试寓的目的:“礼莫重于厚族人,义莫大于培后学。”为了族中子弟“植品积学,奋志功名”,使“生童咸得安息,无风雨失时虑”,能专心学习。


如今,金城再难见书院巷和金坛试院的遗存,唯有“书院巷”这一地名和“金坛试院”相关史料以及那块记载“玉田试寓”碑文的碑拓,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金坛的科举文化,反映了金坛文士为祖国科举文化所增添的光彩。



来源:常州日报
     
发表于 2021-1-26 12:06: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
我知道的呀。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发表于 2021-1-26 12:49: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
知道有什么用,都被破坏的不见踪影了!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发表于 2021-1-26 14: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金坛历来弘文尚学,金坛最早的书院是茅山书院
它与河南睢阳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以及河南嵩阳书院齐名

宋代书院大兴,南宋绍兴年间,薛埠西坵始建申义书院,咸淳七年(1271),茅山书院迁到城南顾龙山,更名龙山书院。到了明代,建书院之风在全国盛行,金坛地处文化发达的江南,书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书院巷与金坛试院近在咫尺,通过考生的努力,宋、明、清三朝金坛不仅形成累世科甲、世代为官的几大家族,而且在明末清初的较长时期中,负责全国科举考试的金坛籍翰林官员比比皆是

参照江阴试院增建了卷棚考场等设施,并奉旨在县城东南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坛试院”。花街西起咸亨堂东至玉田试寓称为考棚街金坛、溧阳、丹徒、丹阳四邑童生都在此参加岁试、科试。金坛考生住在书院巷,溧阳考生住在书院巷南首的玉田试寓,丹徒的考生住在学前街,丹阳考生住在花街

金坛试院先后为清代七位皇帝承办过近百次科举考试,试院门前是个大广场,双龙照壁大墙环绕,中央矗立两根旗杆,开考时扯起书有“江苏钦命提督试院”八字的大旗。辕门后有一座“龙门”,上方正中有一竖匾额上书“天开文运”四个金碧辉煌的大字。常州、苏州、湖州、镇江等地的商人都来书院巷附近摆设摊点,供考生选购书籍、笔墨纸砚及日用品,市面甚为繁华。金坛文士为祖国科举文化所增添的光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