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01|回复: 0

[专题特刊] “不敢去检查、害怕看报告”,体检的矛盾心态如何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 10: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有人说,小时候,最怕的是一纸成绩单;长大了,不敢看的是自己的体检报告。经常拖到最后一天才去体检,或者干脆避而不检,就算检完了也不敢看报告,成了不少人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不知何时开始,体检成了对勇气的考验。看体检报告仿佛拆盲盒,“结节”“囊肿”等突然出现,让人心生焦虑;“退行性病变”“曲度消失”等专业词汇,也叫人“不明觉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其实明白讳疾忌医要不得,却深陷“只要不体检,我就没生病”的心态。
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不需要体检,年纪渐长的中年人认为“多喝水、少生气、别久坐”的医嘱三件套知易行难,老年人则抱着“检查不出什么纯属浪费钱”的心态……不想去体检,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当脂肪肝、“三高”、骨质疏松等原本被认为是“老年病”的病症年轻化、低龄化趋势来袭,当“人是20多岁,颈椎是40多岁,膝盖是60多岁”成为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健康始终是刚需。逃避体检、不看报告,或许能消除当下的恐惧,但可能因此无法发现、预防潜在的疾病,落入“越不查越害怕,越害怕越不查”的死循环。
有调查显示,不愿去体检的原因除了害怕,还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担心泄露隐私、排队等候时间长、体检费用高、环境不好、项目尴尬等,这也对优化体检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健康体检”概念的提出,到其逐渐成为医疗系统分支出来的新行业,背后是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理念的逐步普及。定期体检能较早发现常见病、多发病,也能提醒人们注意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从而尽早干预、控制。当然,不逃避体检的同时,也不必因过分关注而心生焦虑。体检,是且只是反映身体状况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养成关心关注身心健康状态的好习惯。
微信图片_20230902101233.png
图源网络

说着不想体检但又默默买上专项筛查、健康保险和各类保健品,久坐之余也投身“三伏天晒背”和练八段锦的大军,既放不下奶茶酒精**饮料又得为了健康痛饮中药……一边“补”一边“作”、一边养生一边消耗,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其实满含着无奈——的确想要管理自己的健康,但也面临没时间、压力大等现实问题。而这种矛盾及其引发的热烈讨论,本就表达了我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和期盼。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多数人会在刚拿到体检报告的一两周活得格外仔细,但这份谨慎和自我关怀往往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又恢复了往常的肆无忌惮。这也启示我们,比起事后补救、“紧急养生”,更重要的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牢固树立健康观念,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想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需要长期坚持、日常注意。如果在吃饭、睡觉、休息时糊弄自己,身体就会用症状和指标来回应这种糊弄。
如今我们所说的健康,其内涵和外延已经大大拓展,既要治病也要防病,既关心身体也关注心理。而守护个人健康、共建健康中国,不仅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从2007年开始,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项目。截至去年底,上海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这样的小组,4万余个小组带动了90.3万人参与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在小组里,人们互相督促记录身体指标、交流慢性病养护经验、参与科普活动,逐步提高健康意识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健康教育理念润物无声。
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免除焦虑的底气、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树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大健康”理念,尽力解开“心结”、减少“身结”,让我们充分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

这正是:
报告看与不看,情况就在那里。
放下心和身结,尽享健康人生。
大家晚安!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