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6|回复: 0

省级非遗!金坛11项入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6 2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日前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金坛共有11个项目入选
分别是
👇👇👇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技艺

景泰蓝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

韩氏中医痹证疗法

民俗

长荡湖船宴

道家养生宴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传统音乐

茅山号子

传统舞蹈

竹马(金坛马灯)

传统美术

面塑(金坛面塑)

传统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金坛雕版线装印刷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金坛雀舌茶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茅麓旗枪茶炒制技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撂石锁(茅山甩石锁)


快和小编一起
走进金坛的璀璨非遗文化!


           

景泰蓝制作技艺

景泰蓝制作技艺艺术于清宣统年间由北方流入,经以胎儿刘、邹兆林、谢雪根、谢月清等四代民间艺人的传承进化,根植金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主要流布在常州市金坛区的白塔集镇及周边地区。这里地处金坛北郊,与镇江丹阳市南郊的珥陵镇接壤。

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骨干团队在探讨技艺 浦映/摄

景泰蓝制作技艺制品的创作、制作技艺过程复杂、精细,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高,基本为纯手工制作。主要工艺流程有制版、制胎、焊接、掐丝、焊丝、点蓝、烧蓝、磨蓝、抛光、镀金等十多道工序。其作品经多种特殊工艺手段处理,具有耐酸碱、永不变形、永不褪色等特点。

泰蓝制作技艺不是传统北京景泰蓝的“翻版”,它实现了传统制品由大中件、粗狂型向小微件和精细型风格的根本转变。借助娴熟的金属錾刻艺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实现了传统掐丝珐琅手段从未达到的精细度。

景泰蓝制作技艺作品《花丝麒麟摆件》 谢国清/摄





        

韩氏中医痹证疗法

韩氏中医痹证疗法传承的主要区域,在今常州市金坛区的经济开发区和东城街道。该疗法始于1926年(民国十四年),其祖先韩德元在当地发明以草药煮汤熏蒸的疗法,并逐步丰富、成熟,增加了草药的煎汤口服、敷贴和推拿、针炙等法。

韩氏祖传关节病疗法中的推拿术 朱犟斌/摄

韩氏祖传关节病疗法中的针灸术 朱犟斌/摄

韩氏中医痹证疗法主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核性骨关节炎及其引起的并发症。其疗法以疏通经脉、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温经散寒、消瘀散结为本,主要有草药熏蒸、牵引复位、推拿按摩、穴位针炙、药膏敷贴、口服药丸等六步(套)。施疗过程患者无痛苦,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成本低和无风险等传统优势,能让80%以上的患者病症明显见效。




        

长荡湖船宴


         

长荡湖船宴源于清代,是长荡湖渔民在长期水上劳作与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代代传承进化的一种民俗饮食景观,具有浓郁的水乡饮食文化特色。

二十年前的长荡湖船宴,可见那年那时的丰盛和随性。王玉华/摄

长荡湖船宴由手工茶、湖鲜果、船宴酒、船点、小碗菜、小碟菜、盆汤菜、大碗菜、时蔬菜及主食等部分组成,共有数十个品种。其材料均取自于长荡湖及周边岸地,其辅料和佐料也大都为自制,许多原材品种系长荡湖特产或独有,为异处所不能替代。经传承进化,其制作方法也由原始历经改良,荟萃了长荡湖渔家膳食的精华,且四季有别,荤素搭配,具有鲜明的长荡湖地域性。

长荡湖船宴——开设在湖船上的酒店宴席 浦映/摄

长荡湖船宴具有渔家生活的特殊性,蕴藏深厚的民俗内涵,寄托着人们对天地神灵和大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人们的天地观和生活观。一席船宴,满桌菜肴,散发着古朴的渔家风情、衬映着连天的水上风光。食者尝的是情趣、吃的是欢乐,有一种享受大自然馈赠、收获劳动成果的生活美感和愉悦舒适感,让人筷箸未动享受在先。这种与天地相融、与大自然相谐的生活情趣,无疑观照着人们返朴归真的现代追求。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散落于长荡湖上的宴船 王玉华/摄

  

因长荡湖船宴而吸引各地游客的湖边交通盛景 王玉华/摄




      

    道家养生宴   


         

道家养生宴,是伴随茅山道教在本土形成和进化的一种民俗饮食景观。茅山被誉为“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历代名士和高道崇尚道法自然、药食同源,逐渐演化出了适合自身的各种膳肴。此后原始道家养生宴流入民间为百姓效仿,同时结合诸多制作方法,并融入四时八节和祭祀庆典活动,形成独有的道家饮食文化。

茅山道家养生宴 曹辉/摄

道家养生宴源自于本土、取之于本土,其所有的菜品及配物均产自道教圣地茅山,其做法荟萃了民间菜肴、药膳的精华,地域性、时令性十分鲜明。

茅山太极饭 曹辉/摄

茅宝葛粉酥 曹辉/摄

近年来,已成为百姓喜爱的家常味道和餐饮业传承光大的道家养生宴,同时也原味保留了与之相关的民俗氛围,吸引了苏锡常和沪宁杭等各地来客的问道体验,并也由此成为了一张地域民俗传统饮食的文化名片。




         

茅山号子


         

打号子,是中国农耕文明下,在田间地头的一项民俗活动,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解乏的一种手段。茅山号子,因其流传于茅山一带,特别是茅山东麓,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因此被命名为茅山号子。

茅山号子送肥料 张息林/摄

其主要内容是以一人领唱、众人附和为主,或一问一答,或一唱一和,型腔稳健,咬字有力,吐音清脆,富有弹性。劳动节奏相伴和,乡音乡情与质朴情感相交集,既含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委婉,又显露出山区的粗犷高亢,具有典型的民间演唱特色。

打麦 张息林/摄



         

竹马(金坛马灯)        


         

金坛马灯是一种融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杂技、传统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舞蹈活动。起源于清朝时期,主要流布在金坛地区,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2019年2月8日在镇前镇集镇演出前,孩子们在后台进行最后的演出准备。徐正民/摄

金坛马灯常初始虽移植于外域,但经过历代民间的传承和改造发展,已形成了独特的本土风格,其规模和阵容都超于外域的同类,展示了江南民间风情,成为融民间风俗、民间竞技、民间戏曲展演和民间艺术造型为一体的多性艺术的结晶,是一种杂技与传统戏剧结合得甚为紧密的动态造型艺术,造型美,场景美,音乐美,气氛浓烈,场面壮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审美价值,其仪俗、规模以及表演内容和形式均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紧密相关,具有十分明显的水乡江南地属特征。

2021年9月21日金坛岸头佳园参加汇演,传统马灯融入到现代舞蹈。徐正民/摄

2022年8月6日马灯参加金坛文体惠民城乡行演出 徐正民/摄




         

面塑(金坛面塑)


         

金坛面塑是一种珍贵的传统艺术,清代即已在金坛民间流行。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材料,经煮熟并调和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制作工具,塑造成各种生动逼真的形像,既是观赏品又可作玩具,还因其以“油面粮蜜造”而可食之,深受人们的喜爱。金坛面塑技艺,既带有家族性的传承特点,又具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基础。在金坛城乡各地,至今尚存面塑艺人40多人。

第四代传承人潘耀兴在精心制作花团子 潘俊芳/摄

相对于北方面塑的古朴、粗逛、豪放,金坛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鲜活、细腻、精巧,技艺娴熟,千姿百态。其作品不仅形色兼备、栩栩如生,而且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载体,演绎着许多流传千年的美好故事,具有浓郁的江南民间生活气息。

数十年来,金坛面塑在传承中已积累10多个种类3000多件作品。其精湛技艺不仅流行在城乡街头、厅堂居室和酒店的宴廷餐盘,还频频亮相在各类展示活动、艺术场馆和民间艺术天地里,每每成为公众聚焦的亮点,受到国内外宾客的青睐,被称誉为“立体的字画,无声的戏剧”。

第五代传承人潘俊芳代表性作品《福地金坛》 薛夕平/摄




         

雕版印刷技艺
(金坛雕版线装印刷技艺)


         

雕版线装印刷技艺始于隋代,盛于明清,上世纪40年代植入金坛,后经60年代至90年代的进化起落,至今已经历四代传承。实践主体现为常州市金坛古籍印刷厂有限公司及其所在的传承群体。

第四代传承人耿春霞在精心制作雕版 张晓军/摄

雕版线装印刷技艺,最大特点是其技艺传承的完整性,它并不是单程式、孤立体、碎片化的,而是实现了雕版印刷、饾版拱花、木版水印和线装装帧等古籍印刷的系统化和全流程。

部分雕版线装印刷技艺作品合集 张晓军/摄

40余年来,专业从事该项目保护传承的常州市金坛古籍印刷厂有限公司,培育了一支传承群体,制作承印各类古籍上万余种百万多册,先后多次获得有印刷界“奥斯卡”之称的美国印刷“班尼奖”金奖,实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进化的完美融合。




         

绿茶制作技艺
(金坛雀舌茶制作技艺)


         

金坛雀舌茶以状如雀舌的精巧造型、翠绿的色泽、鲜爽的嫩香,且以清汤绿叶融为一体,具有北宋诗人沈括先生诗中所表述“雀舌茶”的明显特色,具有传承价值其采用独特的手工炒制工艺和先进的全程机械化加工工艺制作而成。每年清明前后开始采摘,且采摘标准严格,芽叶要求达到嫩度匀整,色泽一致。

2008年早春于茅麓茶场所拍的采茶图,采茶女身背茶篓,清晨在茶园中忙碌采茶。王玉华/摄

独特的搭、捺、搨、抓等手法,是金坛雀舌茶制作的核心工艺。叶随心动,在手心里自由翻滚,犹如在跳芭蕾,茶叶随着热空气在指尖绕动,渐渐变成香气清高,滋味鲜爽,叶底嫩匀的金坛雀舌茶。一师一徒,一锅一茶,是金坛雀舌茶制作技艺传承中最美的画面。

金坛雀舌茶产品照 尹福生/摄




         

绿茶制作技艺
(茅麓旗枪茶炒制技艺)


         

茅麓旗枪茶历史文化悠久,源于1917年民主爱国人士纪振纲从海外回到上海,怀着“实业救国“的抱负,在冯玉祥和上海工商界名流聂云台等人的资助下,来到金坛茅山东麓,投资买下原清代御职道台宋盈之私人的茅麓树艺公司,置山种茶3000多亩,创办了“茅麓农茶公司”,俗称“茅麓公司”,创制的绿茶茅麓旗枪,畅销沪宁线一带,在镇江、上海设立了经销部,一直销往日本、东南亚地区。

茅麓旗枪茶的原料基地 王玉华/摄

自茅麓旗枪茶创制一百多年来,几代精心研究提升茅麓旗枪茶炒制技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茅麓茶场大力发展茶园改造及生产技艺,努力保护和开发茶叶原料园地,培植一代代炒制技艺传承人,不断研讨提升茅麓旗枪茶的技艺水平,同时广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使其得到持续保护传承发展,茅麓旗枪茶产品品质、销量大幅度提升,受到了市场一致好评。

茅麓旗枪茶炒茶技艺传承人王柳松在传授工人王国忠、李春章、李兵、汤云芳等人的炒茶技艺。王玉华/摄

茅麓旗枪茶有着独特炒制工艺,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茶文化和革命精神,需要一代代茶人保护、传承、弘扬并发扬光大。




         

撂石锁(茅山甩石锁)

金坛石锁始于唐代,盛于清末民初,民国时期在金坛地区非常盛行。茅山石锁地处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罗村石匠之村王笪里,村民祖宗三代以茅山石材为生,空闲时将茅山石料雕刻而成石锁或石笋作为活动器材,无论是农闲还是农忙季节,村民们在茶余饭后都有玩转石锁的习惯。

金坛石锁运动协会石锁传承训练基地各类石锁 王柏松/摄

金坛石锁多为长方形和正方形,习练石锁时要求发力科学,眼力灵敏,身体灵活,手感到位,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习练石锁有助于培养毅力胆识,增强肢体协调能力,长期习练可以修身养性、益智强身。石锁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强身健体的同时给人以健与美的艺术享受。

王柏松会长在石锁传承点传授石锁技艺并交流 王雪松/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