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0|回复: 0

晋长沙太守左思魂归金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7 09: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左思魂归金沙?
  
金坛又称金沙/良常,隋唐之前原属晋陵郡延陵县旧地。
金沙地内有思湖、思墓、思墓桥、去思桥,三思桥,思墓村等,这一连串的“思”字,均与晋代长沙太守左思有关。
清《光绪金坛县志·丘墓》载:“晋长沙太守左思墓在县南十八里。”《光绪金坛县志·桥渡》曰:“思墓桥在县东七里,地近左思墓,因名。”
同样在《光绪金坛县志》卷一,记载左思墓在县东七里,卷十五则记左思墓在县南十八里,两地相距甚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左思墓在今天金坛城外,一代天骄灵魂归于延陵。
翻开金坛斗宿分野图,金坛城南有白龙荡,又称思湖,或与左思葬此有关。《光绪金坛县志·山川》记曰:“思湖在县南六里,即白龙荡。每夏时,四周芦苇肃然,荷花锦簇,菰蒲菱芡,杂然丛生,锦鳞游泳,文鸟飞集,莲舟渔艇,往来其中,恍然一画景也。”作为文坛一代巨匠,葬于“恍然画景”的白龙荡,似乎更为合适。
左思墓究竟是在金坛城东还是在金坛县南?笔者分析,葬于县南白龙荡的可能性更大。
理由是白龙荡在六朝时期是面积很大沼泽,如果左思葬于白龙荡南岸,离开县城差不多就是十八里,与《光绪金坛县志》记载基本一致:“晋长沙太守左思墓在县十八里景塘南。
左思是西晋时期名士,而白龙荡一名始于唐代。
相传在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御史魏仲舒夜得一梦:有白龙显于思湖,似在寻母。梦醒,一片茫然。魏仲舒以为白龙显灵,于是在南岸大洲营建灵济庙,老百姓俗称白龙庙。
北宋时邑人刘宰《重修灵济庙记》曰:“金坛之南,受丹阳、句容、武进及境内来水,汇而为泽,弥数十里,南入洮湖,以名著者,而龙荡为大。旧传有白龙居之,故名。”从县志记载与刘宰《重修灵济庙记》可以得知,白龙荡晚于思湖,正是左思葬此,这片沼泽才有思湖之名的可能。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曾任长沙太守等,代表作有《吴都赋》《三都赋》《咏史》等。泰始八年(272)前后,左思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因其《三都赋》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被称为“洛阳纸贵”。
左思与三吴地区关系密切,其在《吴都赋》曰:“子独未闻大吴之巨丽乎?且有吴之开国也,造自太伯,宣于延陵。盖端委之所彰,高节之所兴。建至德以创洪业,世无得而显称,由克让以立风俗,轻脱躧于千乘。若率土而论都,则非列国之所觖望也。”
左思是说吴国历史悠久,太伯创立基业,季札谦让王位,这里是文明礼仪彰明之所,也是高尚节操振兴之地。建树高尚美德,创立宏伟基业,世人无法称颂。凭克已让人而立风俗,抛弃王位如同脱鞋。若论天下都城,那吴国不是其他列国所能比的。可见,左思对太伯与季札的评价是如此之高。
左思卒于西晋永兴二年(305)。关于左思墓葬有二说:一说葬于河北冀州(今衡水冀州),一说葬在曲阿金沙(今常州金坛)
江左金坛,不仅有思墓、思湖、思墓桥,三思桥,去思桥等,还有左墓里村,《光绪金坛县志》注释则曰:左思“死后赐葬曲阿金沙景塘之南”,或是可信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 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   
常州家谱馆
江苏社科普及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