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题特刊] 提高做事效率的几个好方法!有时,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有时,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做一件事付出超别人好多倍的时间,结果却不太好。原来,这背后有一个思维黑洞——没有聚焦目标,用力分散。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把全额能量分配给每件事,必然要作出取舍,以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如何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合理分配,是一种智慧。




学会聚焦很重要
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仿佛做什么事情都效率很高。其实,不是他们的精力真的比别人高多少,而是他们聚焦自己最应该做什么,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最关键的地方。而在面对没那么重要的部分时,他们会适当地给自己松绑。
识别核心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认知资产。就像林语堂说的,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之事。
如要登顶高山,那就暂时忘记溪流;如要潜心画虎,就别再观察小鹿。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现阶段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先花时间找到那件实现核心目标最重要的事,聚焦自己的当下任务,然后专心攻克。
如果目标失焦,精力分散,就意味着,我们会在这种盲目的“努力”中,失去真正重要的东西。
对待事情时,有劲儿使错了方向,事倍功半;而找准重点和问题核心再发力,则能事半功倍。


厘清状况再动手
除了定位核心问题,做事情的方法同样重要。
人的潜力其实是无限的,但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与其上来就开足马力,不如先厘清事件的状态,把握核心后再精准出手。就像跑一场马拉松,有经验的跑者会先熟悉场地,合理分配体力和补给,根据自己的体能特点制定战术。
曾有一篇名为《懒惰的智慧》的课文,其中提及一个观点:人类的很多进步都来自“懒汉们”想少走两步的良苦用心。因为人们为了“偷懒”,会去思考最省力、最高效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捷径。
比如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发明,就来源于一名负责释放废蒸汽少年发现,其实几根铁丝和螺栓按角度安装,就可以代替他的动作;而最好的服务员会规划行进路线上的所有任务,用尽可能少的往来频次做最多的工作。
所以,找到核心目标后,你最需要做的,是找到一条实现目标最有效的通路。


教你找准事情关键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在处理问题时,会本能逃避复杂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有时候宁愿做十件琐事,也不愿意深入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前者可以带来更为易得的成就感。
所以,对核心问题的敏感度,需要我们有心培养。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①自我询问法
每天开工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当前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手头有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事?如果截止时间只剩一小时,我会做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当这三个问题有了答案,你自然该知道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从哪开始。
②象限分类法
当重要的工作开始之前,可以尝试画一个四象限数轴,X轴是“紧急”,Y轴为“重要”,将事情划分为“紧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四类。如此,你可以快速厘清什么事情可以占用你的核心精力。


③三圈模型法
你还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将事务进行整理。有一个著名的“三圈模型训练”是这样的:画出彼此相交的三个圆圈,分别标注“想做”“能做”“该做”,将手头的事情进行归类,最后处在三圈交点区域的事情,就是当下最重要的事。









生命如溪流,贵在绵长不息,而非一时湍急。“磨刀不误砍柴工”,与其时刻绷紧精神,裹在纷繁的事务中,被一团乱麻的线程拖垮精力,不如稍作放松,花点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未来应该如何前行。
看清方向再起步,看准角度再发力,触达梦想的脚步一定可以更轻快。


来源:文/央视新闻《夜读》图/视觉中国


“山水金坛网”仅作分享之用,文章中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称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山水金坛网”,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