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1|回复: 0

【案例分享】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7 09: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五十三岁的张先生第一次走进诊室时,佝偻着背,右手紧紧按在左侧胸壁与腰部交界处,仿佛那里藏着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医生,这里的疼痛像火烧,又像刀割,衣服轻轻摩擦都让我痛不欲生。”他小心翼翼地掀开衣角,露出那片已经结痂但周围皮肤异常敏感的带状疱疹后遗区域。
微信图片_20250717090603.jpg


这是一个典型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和常规药物控制无效后,他来到了疼痛科,寻求最后的希望——射频脉冲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如同一位不请自来的恶劣房客,在神经系统中安营扎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初次感染后潜伏于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时便卷土重来,沿着神经纤维向皮肤进发,形成特征性的带状疱疹。即使皮疹消退,病毒造成的神经损伤却可能持续释放异常信号,导致中枢敏化——脊髓和大脑中的疼痛通路被异常激活并重塑,使得轻微触碰也能引发剧烈疼痛。张先生的VAS评分高达8分(满分10分),疼痛已经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阿米替林、加巴喷丁等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更是雪上加霜。疼痛科医生们紧急会诊,确定治疗方案,脉冲射频---一一种调节神经功能的治疗,脉冲射频;通过背根神经节外周突抑制**性传入和刺激背根神经节中枢突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而产生内源性镇痛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室里,张先生俯卧在治疗床上,在C型臂X光机引导下,定位到T9-T10脊神经后支——这正是传导他疼痛信号的关键通路。局部麻醉后,射频套管针精准抵达目标位置。
微信图片_20250717090627.jpg
不同于传统射频的热凝固技术,脉冲射频以42℃的温度和每秒2次的脉冲电流作用于神经,通过调节电压产生高频电磁场效应。这种技术不会破坏神经结构,却能干扰异常疼痛信号的传递,犹如在紊乱的电路中加入一个调节器。治疗过程中,张先生的肌肉偶尔出现轻微抽动,这是针尖接近神经的正常反应。20分钟后,治疗顺利完成。术后第三天随访时,张先生的笑容让诊室明亮了几分。"医生,那种火烧火燎的感觉减轻了一半!"他的VAS评分降至4分,终于能平躺着睡个整觉。但射频治疗并非魔术棒,我们仍需联合使用低剂量的普瑞巴林,并指导他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朱主任为张先生设计了一套脱敏疗法:先用柔软羽毛轻触患处,逐渐过渡到毛巾摩擦,重建神经系统对正常触觉的识别能力。同时,心理咨询帮助他打破"疼痛-焦虑-更痛"的恶性循环。一个月后复诊,他的疼痛评分稳定在2-3分,重新开始晨练打太极拳,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射频脉冲技术其精髓在于"调节而非破坏"——通过电磁场作用抑制C纤维的异常放电,同时保留正常的触觉和运动功能。临床数据显示,约70%患者能在治疗后获得50%以上的疼痛缓解,效果平均维持6-12个月。对于复发患者,可安全重复治疗。这项微创技术犹如一把精准的钥匙,为长期被疼痛囚禁的患者打开了解放之门。
张先生的案例启示我们:慢性疼痛管理需要打破"单兵作战"思维,构建多模式治疗的协同网络。射频脉冲作为介入治疗的核心,与药物调理、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形成合力,方能全面围剿疼痛。
来源:金坛第一人民医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