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68|回复: 1

[众观天下] 假院士招摇撞骗多年,为啥没人戳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6 14: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近日,一名声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质疑。据澎湃新闻报道,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8月5日,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系伪造。
2.jpeg
左一为阮少平(资料图)
[color=rgba(0, 0, 0, 0.9)]报道显示,阮少平打着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旗号,已在教育界游走多年,不少中小学“中招”。近年来,其曾在多省区公开露面,至今年7月仍有活动。2024年9月,阮少平还曾受聘为广东一所小学的课程导师。
[color=rgba(0, 0, 0, 0.9)]对此,一些网友疑惑,信息时代核查一名院士的身份,并不算难,那么,相关学校和机构在聘请相关人员担任课程导师、在开学典礼上发言时,为何不对其身份进行核查?学校的上级部门,为何也未曾发觉其间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追问。
[color=rgba(0, 0, 0, 0.9)]事实上,假院士能在教育界游走多年,招摇撞骗而未被戳破身份,表明当前部分学校依旧存在“追名逐利”的浮躁校风、学风:学校想聘请院士这样高级别的专家做顾问,提升学校声誉,而不法分子则看准这一点,投其所好包装身份。
[color=rgba(0, 0, 0, 0.9)]对此,不仅要对假院士打假,追究其招摇撞骗的责任,还要反思当前学校办学中存在的“唯帽子”情结。
[color=rgba(0, 0, 0, 0.9)]据报道,一所涉事学校的工作人员称,阮少平等人跟学校内部人员相识,当时是以朋友的身份来学校的,不是学校专门邀请的。但在不少网友看来,这一回应经不起推敲。一名“院士”如果仅以朋友身份到访,学校为何还要发报道,并聘请其担任课程导师?这明显是工作关系,学校如此回应,有推卸责任之嫌。
[color=rgba(0, 0, 0, 0.9)]对一所学校来说,聘请专家担任学校顾问、课程导师,邀请专家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并非小事。如果不核实其身份,仅因学校内部人员认识,就认定其身份并聘请,这是极不严肃的。
[color=rgba(0, 0, 0, 0.9)]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学校还进行了公开报道,而报道后,上级主管部门也未对此提出质疑。从学校角度看,聘请了一位“大人物”担任课程导师,邀请到一位大家出席开学典礼,这是很有面子的事。对此进行报道很正常。而报道后,当地教育部门对学校聘请院士一事加以关注几乎是必选项。
[color=rgba(0, 0, 0, 0.9)]但从现实情况看,似乎所有人都相信学校聘请的、邀请的就是院士,鲜有人去求证。[color=rgba(0, 0, 0, 0.9)]这也折射出当前存在的迷信“帽子”倾向。起码从结果看,当地教育部门与学校均把这当作了工作的成绩。
[color=rgba(0, 0, 0, 0.9)]然而,这样的做法,会让学校的报道反过来为假院士背书。于是,假院士凭这些“证据”混得风生水起。
[color=rgba(0, 0, 0, 0.9)]2023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color=rgba(0, 0, 0, 0.9)](试行)[color=rgba(0, 0, 0, 0.9)]》规定,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活动。按照这一规定,就是“真院士”,到中小学参加活动,也不能冠以院士名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院士头衔回归荣誉,并破除“唯帽子论”。
[color=rgba(0, 0, 0, 0.9)]而这也再次警示,办学要脚踏实地,不要搞花架子。学校聘请校外专家,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不能追名逐利,做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是要强调实际效果,要聘请真专家,真正发挥专家的作用。就此去看,这起假院士事件,无疑需要涉事学校、当地教育部门深刻反思。

     
发表于 2025-8-6 19:24: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
院士本来就是一个笑话,一些学术名气都非常高的都进不了  院士就是一个小家庭模式想让谁进就谁进   青篙素屠呦呦诺贝尔获奖者也不是院士  人家美国反而硬给她美国院士  真悲哀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