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焦点话题] 南京偏于江苏最边缘,“注定了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南京的官场,近年似乎不是很太平。

就在刚刚,南京又一位副部级官员落马。4月3日下午,据中央纪委监委消息,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龙翔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

坊间传南京“多位重量级领导被查”,龙翔的落马,或只是传言的一次印证。

近年来,南京市委书记、市长也成了“高危岗位”。杨卫泽、张敬华、季建业、缪瑞林等多人被查。

很难想象,这对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南京很“受伤”。

南京近年发展“乏力”,与当地官员“前腐后继”不无关系,老百姓很“无奈”!

稍早前,3月10日“合肥常住人口破千万”的舆论已经让南京很“尴尬”。

2024年末,南京常住人口957.7万人,较2023年仅增加3万人,南京人口近年也增长“乏力”。

而合肥常住人口达1000.2万人,相比上年增加14.9万人,成为又一个“双万”(万亿GDP、千万人口)城市。自此,合肥成为我国第18个千万人口大市,也是长三角地区继上海、苏州、杭州之后的第4座千万人口大市。

合肥的不断“逆袭”,南京真的“坐不住了”,这不,3月31日,南京推出“房七条”政策:全面取消住房限售、1亿元助力“卖旧买新”、支持青年人刚性购房……这意味着南京除了考虑活跃楼市、增加财政收入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抢人”。 其中“提升城市居住环境品质”,也算是对“抢人、留人”作出的承诺。

目前,南京是全国GDP“十强城市”中唯一一个人口不足千万的城市。其实,早在2021年,南京便提出了“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的城市,但是,南京要实现这个目标压力仍不小。

当然,在全国总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的情况下,城市人口增速放缓是整体的大势所趋。四大直辖市在2024年常住人口都止步不前,乃至负增长了:北京,减少2.6万;上海,减少7.19万;天津,与上一年持平;重庆,减少0.96万。四大直辖市人口集体负增长,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如此趋势,意味深长。

一、南京为什么“没人愿意来”?

南京近年的发展势头“落伍”了,这个是不争的事实!知乎@Yuki曾经讲个段子:“南京有一个特色地头蛇超市,同样的东西,价格更贵。体制内的人没啥感觉,因为他们基本都有礼品卡。有钱人也不在乎,贵就贵点。而普通人的话,只能哑巴吃个黄莲,以高出市场价买下。这只是南京的一个缩影。”

同样的,舆论认为南京“是一个友好官僚、大机构、国企、科研院所之城,体制内一片祥和,体制外死气沉沉”。“就南京这种就业渠道极度狭窄、收入房价比过低、产业结构极度不合理的城市”,人口增量和发展潜力不如杭州、苏南、合肥太正常了。
比如,近日,南京市火葬场招工一名,超80名本科生报名。这里的关键词是“体制内”“事业编”,还是管理岗!

而非体制内的话,“日子都不太好过”,更不用说刚毕业的外地大学生了,好的工作岗位少,“租个房吃个饭工资基本就没了”,谁能待得住?

城市发展优先是经济和产业,合肥通过引进新能源整车**产业,创造了千亿产值,提供了十几万就业。所以,南京核心问题是没有丰富的产业配套。另外,南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舆论认为就是“没人愿意来南京”,更是“留不住大学生”。南京的高等教育再强,“毕业都去了外地”,有什么用?让人能留下来,才是最要紧的。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南京对苏北、皖北等地区的人口吸引力巨大。但是,近10年间,仅从人口流动而言,很多城市竞争力都在增强。相比以往只能“一头热”涌向沪宁杭等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才对生活和就业城市有更多选择余地。  

而“留住人”要有核心产业。但南京“偏于最边缘,直接决定了其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环宁皆皖也,其西南诸皖,过江尤快。”这是南京所处地理位置的真实写照。南京严重偏于江苏省的西南角,几乎被安徽包围,“既远离了上海这个经济中心,也远离省内最大的发展空间苏北,离传统江南地区也是最大化靠边站”,更可笑的是,去苏北居然还要“跨省”——南京和苏北之间被安徽天长给隔离了。由上,坊间认为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如此偏于江苏省的最边缘,且地域又偏小,这直接决定了其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当然了,历史与地理决定南京必然跨省辐射,南京被称为“徽京”也是基于此。“整天带着芜湖马鞍山滁州玩,规划的交通、机场都是往安徽倾向,你是想做‘安徽的省会吧’!”此等言论不绝于耳。

南京之所以给省内留下重安徽轻江苏的印象,其实是安徽离南京近的城市比较主动对接南京或者配合南京;而南京并没有在实际规划或者行动中偏向安徽,至于说高铁道路规划这些,南京也只能推动,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先天条件”决定了南京成为苏皖相邻中心

客观说,安徽三面包围着南京,“远亲不如近邻”呢,南京难道能和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吗?南京和芜马滁联系紧密,双方都从这种密切关系中得到了不少好处益处,邻里之间是互惠互利的。

况且,“南京帮扶滁州”也是国家安排。据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市3个区、江苏省3个市、浙江省2个市分别帮扶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8个市。其中南京结对帮扶滁州,苏州结对帮扶阜阳,徐州结对帮扶淮北。

在江苏省内,南京对口帮扶淮安,“宁淮产业园”早已投入运营。交通层面,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等均强化了与苏北、苏中联系。创新层面,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全省输送人才,多所高校在省内建立校区,使得省内兄弟城市有了985、211高校。
所以,这些年南京不存在省内外厚此薄彼、另眼相待等“偏心”情况。

而且,南京近年也频提“省会担当”。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南京的经济总量不仅长期居苏州之下,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面临宁波、合肥等城市的强势追赶,南京必须摆脱“不温不火”的中间状态,以更高站位争夺资源、辐射周边。可以说,“省会担当”的提法,直指南京近年来的发展痛点。

担当不是口号,而是要行动。有人称,南京应该扛起大旗,“转变方向,多和自家兄弟一起”,否则何谈“省会担当”!芜马滁关系再好,“行政壁垒始终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且,合肥已经崛起,芜湖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有自己的小算盘,已经不甘做小弟,马鞍山、滁州也是合肥都市圈成员,宣城亦在宁杭间“三心二意”,南京“拉拢省内兄弟”才能事半功倍!

饶是如此,“先天位置条件”决定了南京作为芜湖、马鞍山、滁州、镇江、扬州等几个城市的中心,有责任有使命带领这一带区域城市发展崛起,最终提升整个区域竞争力。如是,南京也会成为更强的城市,傲视群雄!


来源:城市圈


     
沙发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千万人口城市根本不是21年提出的,我上高二的时候差不多2003-2004年那时候各种消息就甚嚣尘上了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