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凡人凡事] 漫话金坛历代诗人传承着的诗品才情!从有诗人记载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金坛史上从有诗人记载的公元204年到2020年,時間跨度是1816年,无论是灾害侵蚀还是战火弥漫,都没有断裂过金坛诗情繁衍的种子。



从状元探花到知府编纂,从医生教授到史学家革命家,除却各各不一的职务、工作,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诗人:

《三国志》取材于《吴书》,而《吴书》作者就是金坛诗人韦昭(204—273);
之后的大唐,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是金坛诗人储光羲;
大历三年(769)后的御史中丞是金坛诗人戴叔伦;
到了政和五年(1115)的国子监是金坛诗人张纲;
元时杭州儒学教授是金坛诗人王去疾;
华亭训导是金坛诗人王彦泓;
意外的惊喜还发生在天祚二年(1132),常州府重浚关河后致“浚河桥梁,水陆俱便”,是著作甚富的地属镇江府的金坛诗人文天锡作《重浚关河记》予以表彰,这究不透是怎样的一个谜;
明代祖孙三代进士王皋,王樵,王肯堂是金坛诗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是金坛诗人张祥鸢;
崇祯十年(1637)进士金坛张明弼是诗人;
明崇祯十五年(1642)进士第一名史惇是金坛诗人;
清雍正元年(1723)恩科状元于振是金坛诗人;
乾隆二年(1737年)一甲一名的状元是金坛诗人于敏中;
贵州玉屏的知县是金坛诗人,四川巫山的知县是金坛诗人,《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金坛诗人段玉裁;1895年的凤阳知府是金坛诗人;
1886年让慈禧太后赞叹为“老名士”的是金坛诗人冯熙;
清民的史鉴、蒋超是金坛诗人;
近代的冯焘、潘高、贺双卿、李秉阳、于晓霞、李源是金坛诗人;
现代的王维克、钱丹辉、华罗庚是金坛诗人。



若不足以明证,那我再列。

大家都知道上海豫园,举世闻名。殊不知还有一座豫园就在金坛的城北漕河西岸一带,建造时间虽比上海豫园晚70年左右,但在那些年,金坛豫园的名气要大于上海豫园。

金坛豫园园主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虞大复,除礼部主事身份外,还有一身份就是诗人;
金坛城东南十里有假山墩之名,宋时为东园,园主是诗人、政和八年(1118)进士汤鹏举;
县南八里的西瑶村有百亩云林园,园主是诗人于明照;
现在的愚池小区在清初为梵川别业,园主为诗人于玉立;
现在的愚池公园已为易地,当初的愚池园主吴炳照是诗人;


现在的南园小相府一带在明代为诗人周应秋的清莲庄园;
现在的薛埠西坵村在南宋诗人张纲的喜归庄园;
天荒湖有诗人邓伯羔的铜马泉园林;
明代城北的鹿迹园园主是诗人周镳;
今天的华罗庚公园最早叫雅约园,园主于凤藻是诗人;


金坛区域内的太极村、薛家桥、松山寺、方山、龙兴寺、白龙塘、上元村、半壁山、唐王、青龙山、幻厂、白云馆、大涪山、长荡湖、钱资荡、茅山、华阳洞、上元、顾龙山、枪架桥等地名和地方,都高榜在历代诗人的诗作上。历代文人墨客为华阳洞留下的诗作更是不计其数。


从新时期文学直至现在的45年间,金坛诗人李岚清、袁重庆、周以才、俞照、陈明生、马一平、盛克勤、徐晖、张卫华(紫衣侠)、董秀晴、强爱俊、张留生、黄晓春、刘伟(刘一默)、刘康、许天伦等,都以不俗的诗歌成就出现在诗坛。这条闪烁诗歌光芒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明显的诗歌特征,不光体现出这一地域是不折不扣的吴文化重镇,更重要的是,历代诗人齐崭崭的排立在岁月之上,时间没有断裂,诗人没有断代,这在全国的县区极为少见。


诗歌的敏感性、语言的突破力度以及艺术视野的开阔,无不以厚重的文化积淀显现着厚重的人文精神,使得文化元素丰富、艺术特质鲜明的金坛,在大运河两岸的城邦中独树一帜。也体验出诗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那就是苏南小城秉持的善良、拥有的真诚。



似乎从耦耕书院而来的胡金坤先生伫立绡山道,手提锡壶老酒,顶着大雪在等待归途的岑参。“山风中/那哀怨之声/是否凤凰台上那支长箫/这么一早/耦耕书院的门 是否开了/书桌那册《西青散记》/古版线装的/是否还在阅读”(《绡山道上》)“大雪封盖了/丹金漕河的路/我抱着棉被跟谁去同宿/借一把锡壶/煮一碗热酒/等待你从塞外归来//天色已经不早/雪还下/你人和马  现在何处”(《冬夜读岑参诗》),胡先生脚下的路,好像储光羲戴叔伦也走过,那壶老酒,好像张纲张祥鸢也品过。其诗有气,洒脱飘逸;其诗有势,宏阔厚实。



高荣美《半边山下》和王京《半边山寻》为同一题材,我所要说的此山应该是“半壁山”,而非今天人们误写的半边山。晚清的金坛诗人李源也多次涉足半壁山,在他的《登半壁山》中这样写到:踏尽嶙峋石,来登半壁山;径穿红树里,身出白云间。而李源在抒主体之“我”时就写出了“大我”:“直欲天关叩,因知世路艰”。三位诗人定位的体认虽有差距,但同以诗歌书写,都将自己真挚的情感借助半壁山与自然融为一体了。诗人当知,在表现自我时,必及自我与人世间的关系。


李春云对三百年前的金坛女诗人贺双卿情有独钟,她研读贺双卿的诗作,探访贺双卿生活的地方,在写出《寻找贺双卿》的诗作后依然高涨研读贺诗的信心:“放眼四野 遍寻不得/那四屏夕照的美景已然逝去/那耦耕书院的大门早已紧闭//真假已不重要/我只知道/艰难困厄的生活/却映衬出你别样的艳丽”。


在金坛这一荣耀的城邦行走,无论你到哪里,你的前方必有诗人的踪迹,你的身旁必有诗作的留存。


总之,在金坛写诗是自豪的,作为金坛诗人是幸运的。可不,有值得荣耀的诗人祖先呐。

威风!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韦昭(约204—273)
三国吴吴郡云阳上元乡(今属常州金坛)人,字弘嗣,为避晋司马昭讳,曾改名韦曜孙权称帝后,召其入幕,以丞相属员受任西安令,不久入京师任尚书郎后调任太子中庶子,奉命写《博弈论》,劝诫太子孙和弃恋博弈孙亮即位,任太史令,负责修撰吴国国史《吴书》孙皓即位后,封高陵亭侯,为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孙皓要其为父孙和及他本人在《吴书》中作“纪”,其婉言拒绝并极力规劝,因此被处死丞相陵凯为其撰“吴中书仆射高陵亭侯书公曜之墓”碑墓葬金坛西北东溪村一生著作甚丰,与华覈薛莹等合修《吴书》55卷,撰《国语注》21卷《毛诗答杂问》7卷《三吴郡国志》1卷等当代学者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收录其《吴鼓吹曲十二曲》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