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64|回复: 0

[众观天下] 我在缅北很想你?切勿成为消失的TA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滨湖派出所




近期,多地曝出学生被诈骗至缅北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公开报道,7月以来,陕西、湖北、湖南等地相继发生学生被骗至缅北事件,诈骗分子利用学生暑期求职心理,以“高薪工作”“主播岗位”等为诱饵,实施跨境诈骗。


部分案例01 安徽合肥高中生胡某啸失联18岁高中生胡某啸4月参加完高中会考后离校外出打工,6月底被家人发现手机流量异常、失去联系,经警方调查,其从南京飞往西双版纳后在景洪市一饭店附近失联,并且曾经现身缅甸仰光。   02 吉林长春两名学生失联21岁的翟某与20岁的齐某博经朋友介绍,到云南打工后失联,经警方调查,二人最后手机定位显示在缅甸,至今二人仍下落不明。   03 湖北黄冈三名学生失联三名刚结束高考的学生被“熟人”以“送犀牛角”的高薪工作诱骗,抵达昆明后失踪,手机信号最后出现在缅北掸邦。警方调查发现,所谓“送犀牛角”实为跨境走私暗语,受害者可能被胁迫参与违法活动。   04 陕西高考生彭某轩事件19岁学生彭某轩高考后被网友以“主播岗位”诱骗,轻信“日薪200元、包吃住”的承诺,从西安辗转至云南临沧,最终被偷渡至缅北。所幸缅北佤邦司法委介入,将其解救。   


盯上学生群体的原因01 社会经验不足,易上钩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对诈骗手段的识别能力较差。缅北诈骗集团利用这一点,只要稍加蛊惑就能让“涉世未深”的学生落入“陷阱”。   02 网络活跃度高,易渗透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诈骗集团通过微信、QQ、抖音等社交媒体或游戏聊天功能就能接触目标。并且,诈骗分子还能在网络上伪装成学生同龄人,降低目标警惕性。   03 法律意识淡薄,易胁迫一些学生被骗至缅北后,因护照被扣、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被迫参与诈骗活动,即使意识到被骗,也因为害怕报复或不懂如何求助而无法脱身。   04 家庭监管缺失,易隐瞒部分学生与家长沟通较少或处于叛逆期,容易轻信他人,诈骗集团利用家庭监管漏洞,诱导学生隐瞒行踪,甚至编造“出国旅游”或“打工”等谎言欺骗家长。   
诈骗分子的常用套路及残忍手段虚假招聘 高薪诱饵缅北诈骗点以高薪为诱饵,利用在线招聘渠道或社交媒体大量发布“赴缅打工”的招募信息,声称无需专业技能或高等学历便能获得高薪职位的机会,以此诱使那些渴望迅速致富的求职者上钩。限制自由,逼迫诈骗受害人到达后,将被限制人身自由,成为电诈工具人,甚至遭受暴力威胁及身体侵害。缅北诈骗点会强迫受害者从事杀猪盘、裸聊、投资理财等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丧失理智 诈骗亲友部分受害人会根据缅北诈骗窝点人员指示,以虚假高额工资招工为诱饵,先行垫付机票,诈骗亲友进入云南边境偷渡缅甸,让亲友陷入泥潭。   
防骗指南绝对不要相信的三类信息"高薪低要求"工作:快速赚钱、无需经验、包吃住的跨境工作100%是骗局。"网友介绍"的机会:尤其是不愿视频通话、频繁更换聊天账号的陌生人。"保密项目"说法:要求"不告诉家人""到地方才说具体工作"的都是陷阱。绝对不要做的四件事不要透露个人信息:不在网络上随意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不要单独前往边境城市:尤其是云南、广西等地区的陌生地点。 不要删除聊天记录:保留所有可疑信息作为报警证据。不要抗拒身份核实:警方或家人询问行程时,务必如实说明。掌握防骗技术手段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识别境外诈骗电话。熟记96110专线:接到劝阻电话立即接听,发现被骗及时拨打96110。开启手机定位共享:外出时与家长保持定位共享,特别是独自出行时。学会反向验证:对陌生信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拒绝“熟人介绍”的模糊承诺。及时报警求助:一旦察觉身边存在疑似缅北骗局的线索,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反映。若不幸陷入缅北诈骗困境,第一时间向中国驻当地使领馆求助,或通过家人向国内警方报案。     
供稿 | 滨湖派出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