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01|回复: 2

[家乡发展] 金坛白龙塘和白龙荡|细数金坛那些带“龙”字的地名考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代表着力量、智慧和吉祥,自古便是祥瑞和权威之象征,中华民族也被誉为“龙的传人”。
“龙”地名,则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表现。
金坛又称金沙,良常,琅琊;
春秋时期,属吴国延陵邑,延陵乃季子受封之地
东汉属吴郡曲阿,梁改曲阿为兰陵,属兰陵郡。
开皇十五年(589)析曲阿地置金山府,后为金山县。
隋末,沈法兴置又琅琊县,隋唐之前原属晋陵郡延陵县旧地
宋熙宁五年(1072),延陵县废,析上元、孝德二乡入金坛县
金坛,早在秦始皇时期就被认定为“王气之地”,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千年文化古城。在这里,龙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象征。
茅山(句曲山)又有大茅山、中茅山、小茅山之分,故留“三峰晓云”之景诗。清《乾隆镇江府志卷二•金坛诸山》云:茅山在金坛县西 65 里,所谓道家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秦时,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名。外又有积金山,亦因积金为坛号矣。” 秦代时,茅山就称有句金之坛,以为良常洞内有金坛百丈。洞外又有积金山,积金为坛,金坛以此为名。山东及南为金坛,山西北属句容。
相传秦始皇在此,登上勾曲山北邮,埋白璧一双。李斯在石壁上刻有:“始皇盛德,平章山河。巡狩之乐,莫过山海。自今以往,良为常也。”因改勾曲山北邮为“良常之山”。他说今后这个出来游山玩水,要成为一个制度,良为常也,就是要经常性的事情,后来的文人把北垂山改为良常山,把金坛有个雅号叫良常秦始皇当年在茅山希望“长久欣赏良辰美景”的感慨使得后人更是喜爱用“良常”来做金坛的别称。
在金坛的大地上,随处可见与龙相关的地名,包括村名、山名、河名、桥名以及寺庙、道路、小区名称等,如:乌(古)龙山、龙潭、卧龙岗、龙背上、龙溪新村、龙咀上、龙家村、白龙荡村、会龙关,青龙、白龙、龙荡、龙溪、龙潭、龙门、龙桥、金龙大桥,龙区湾桥,龙山塔,龙山大桥、龙防路、金龙大道,龙家湾,以及白龙寺,白龙祠,白龙庙等,可谓包罗万象。
在这里,龙的形象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厚的情感,龙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地名之中,更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白龙塘白龙寺
白龙塘,原名吴塘,位于金坛与皇塘交界处,有白龙寺,其前身为慈感殿,历经一千四百七十余年,现主持法福和尚(陈粉庚,金坛人)
梁武帝时期这里发生了“白龙孝母”的故事而改名。相传,在附近村有一户吴姓人家中,主人姓吴名游,有个闺女名叫善珍。有一天,吴善珍在井边看到两只龙蛋,就拾起来放在怀里,回到家中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此后,她的腹部竟渐渐大了起来。经过三年怀胎,善珍生下青龙和白龙。青龙出生后,不告而别,独自腾空升天去了;而白龙生下后,陪伴母亲,寸步不离,极为孝敬,它想带上母亲去龙宫享福,就嘱咐母亲紧闭双眼,不管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睁开眼睛。然而,当雷声隆隆、天兵天将欢庆之时,善珍忍不住睁开了眼,结果不幸坠落身亡。
白龙悲痛欲绝,翻滚之间,地面塌陷,形成了宽广的白龙塘,而它的尾巴则扫出了七十二支沟。
梁武帝得知此事后,赐封善珍“白龙圣母”称号,并赐予土地二十亩以建圣庙,庙名为“慈感殿”。又名白龙圣庙、龙母祠、白龙寺。乾隆更是钦赐了“普天行化”金字大匾。
白龙寺的故事在历史典籍中广为流传,龙母的形象栩栩如生,而白龙至孝的故事更是感动了无数人。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八日,各地前来瞻仰的信众络绎不绝。
2.白龙荡白龙祠灵济庙及乌龙山
翻开金坛斗宿分野图,金坛城南有白龙荡,又称思湖,或与左思葬此有关。且金沙地内有思湖、思墓、思墓桥、思墓村等,这一连串的“思”字,均与晋代长沙太守左思有关。《光绪金坛县志·山川》记曰:“思湖在县南六里,即白龙荡。每夏时,四周芦苇肃然,荷花锦簇,菰蒲菱芡,杂然丛生,锦鳞游泳,文鸟飞集,莲舟渔艇,往来其中,恍然一画景也。”作为文坛一代巨匠,葬于“恍然画景”的白龙荡,似乎更为合适。理由是白龙荡在六朝时期是面积很大沼泽,如果左思葬于白龙荡南岸,离开县城差不多就是十八里,与《光绪金坛县志》记载基本一致:“晋长沙太守左思墓在县十八里景塘南。”左思是西晋时期名士,而白龙荡一名始于唐代。
相传在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御史魏仲舒夜得一梦:有白龙显于思湖,似在寻母。梦醒,一片茫然。魏仲舒以为白龙显灵,于是在南岸大洲营建灵济庙,老百姓俗称白龙庙。宋时邑人刘宰《重修灵济庙记》曰:“金坛之南,受丹阳、句容、武进及境内来水,汇而为泽,弥数十里,南入洮湖,以名著者,而龙荡为大。旧传有白龙居之,故名。”从县志记载与刘宰《重修灵济庙记》可以得知,白龙荡晚于思湖,正是左思葬此,这片沼泽才有思湖之名的可能。
白龙荡曾为金坛一乡,下辖青龙、白龙、龙荡、龙溪、龙潭、龙门、龙桥七个行政村,皆与龙有关,可谓“七龙戏水,潜藏一荡”。
历史上,白龙荡又称思湖,得名源于白龙的传说看来毋庸置疑。庙中供奉“白龙娘娘”香火极旺。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必有外地游客包船来此,尤其是那些老妇们微闭双目,手执佛珠,嘴里念念有词,虔诚地诵着经文。
当地记述白龙荡、白龙庙的诗文很多,宋代米友仁的《思湖明秀轩》,南宋刘宰的《思湖白龙庙记》,明代王臬的《重修白龙庙记》,清代于枋、于显鳞的《白龙澄碧》,曹阶的《思湖》等,足以说明“白龙荡”的影响与“白龙庙”的辉煌。
“白龙澄碧”为“金沙八景”之一,是金坛昔时名闻遐迩的自然景观。“白龙”指白龙荡,它和“乌龙叠翠”一起,享尽了历代显臣富绅、名士墨客的赞誉。
太湖通长塘,此水亦漫漫。
九里开青镜,三峰映碧湍。
琅玕疑割秀,江海共回澜。
如练澄来静,诗同谢眺看。
此诗由清代邑人于枋所作。白龙荡位于顾龙山下。“荡广九里、漫漫碧水”,犹如西境瑶池句曲远山映入其中,美轮美奂。
白龙荡荡面九里、漫漫碧水似块明镜,把七十里外茅山的雄奇轮廓嵌在其中,那种“朝显水光、暮饮山绿”的美妙难以言喻。不管你是忧愁还是欢欣,只要走上堤圩,白龙荡之澄碧总会使你欢欣的欣喜更浓,忧愁的惆怅倾尽。
有民间老辈代代口述传说:曾有美丽少女在荡边拣到两只大蛋,揣在怀里,倏忽不见,少女由此怀孕。里人认定少女有伤风败俗之事,辱骂之声不绝于耳,因而受尽屈辱。含愤投井而死,胎化二龙自井而出,后世即称为“白龙娘娘”。说到白龙托腹而生,岂料尚未出生,母亲便投井而死。两条小龙出世后,见风就长,很快就飞上了天空,向东而行。飞行十里,它们含着眼泪恋恋不舍地回头望望生母,“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于是后人在离此十里路的许巷村建了一座望母庙。
一条巨龙越想越愤怒,母亲死得太冤了,一怒之下腾云而起,用尾巴扫向村寨,巨尾扫断河流,大地都崩裂出许许多多的口子,缝隙大小不一,整个村庄百姓吓得磕头谢罪,乞求巨龙的宽恕。可是凶猛的巨龙在一阵电闪雷鸣之后,与天空中的乌合二为一,居然化成了一条黑龙,腾云西去再也不曾回头。河流断会导致许多良田颗粒无收,附近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多次求雨,均无效果。黑龙飞到西仓桥,看见有人正在修桥,卷起一阵狂风就把大桥摧倒了,大水狂风,两岸百姓一时难通。
小白龙性格比较孝顺,它本可越过龙门化神龙去往天界,但为母亲所经历的艰辛深感不甘,欲将母亲灵魂接上天庭享受神仙般的日子,临行前嘱咐母亲:“千万别睁开眼。”可母亲在狂风的咆哮中睁开了好奇的双眼,悲剧顷刻发生,母亲灵魂从天庭坠落,永远留在了**。
小白龙目睹母亲跌落云端,悲痛欲绝,哭嚎着就地翻滚,身到之处地表凹陷,形成如同湖泊宽阔的白龙荡;巨大的尾巴向四方抽打形成沟壑,成白龙荡内的72条沟渎
白龙哭醒,一望身边已经生灵涂炭,百姓求雨无果,纷纷逃散而去。白龙抬头看到母亲的神像居然流下泪来。白龙明白了母亲的心意,翻身入沟中,化成了一荡碧水,百姓感激白龙救命之恩,称之为白龙荡。
乌龙一会儿呼风,一会儿唤雨,弄得百姓不得安宁。西王母一看是蛟龙作怪,怒不可遏,立即拔下云鬓间一枚碧玉宝簪投入河中,一下镇锁住了蛟龙。这蛟龙拼命挣扎,一时波涛汹涌,风急浪高,那玉簪尾化作一条又粗又长的金锁链,簪剑化作一把寒光四射的宝剑。眼见巨龙翻滚,要挣脱束缚,岸上有个少年名叫次非,他想要跃入江中,众人拦他,次非对众人说:“你曾见到过蛟龙缠绕住船,船上的人能活命的吗?”众人说:“没有见到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性命能保全大家,我何必要舍不得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蛟龙,次非举起宝剑,一剑刺入了黑龙的脖颈。金锁收紧,缚住蛟龙,随后慢慢沉入河底。不一会儿,风和日丽,波平浪静,仙境瑞祥。
西王母派下金甲力士,把黑龙举起,变成一座青山,放到了白龙荡边,后人把这座山叫乌龙山。
自梁代大同元年后的1475多年来,这里蕴藏着许多有关白龙出世、栖息、上天的神奇传说,以及谜一样的龙遗迹和龙遗存
这些传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岁月的更迭中代代延续,至今经初步搜集梳理,约有20 多个不同版本。其中,《龙子孝母》《白龙和乌龙》《白龙归真》《白龙救圩》《神牌恩怨》《天赐龙舟》等堪称代表性作品。这些传说的核心内容,多围绕白龙孝母、救母以及侠义救难等善行展开,部分还与文史记载的历史人物、其他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故事相互关联、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总体上寄托着孝道和谐、惩恶扬善与祈福迎祥的精神信仰。
白龙荡原名“思湖”,位于金坛西南腹地。旧时,白龙荡是天然的蓄水池,北接丹金漕河之水,西纳后阳河之分流,东通南洲可入钱资荡,南连金溧漕河、通济河、薛埠河三河之水进长荡湖,自然景观迷人。
与白龙荡传说相关的部分遗址遗迹还在,如于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始建白龙祠灵济庙,御史魏仲舒感梦中有“白龙”现于“思湖”(白龙荡)之上,便在南岸的大泽州(今白龙村)上建起白龙祠灵济庙。
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八月赐思湖(后称白龙荡)金坛白龙祠庙额“灵济”。大观二年(1108年)十一月封“嘉泽侯”,大观三年(1109年)九月封“敏应公”,绍兴三年(1133年)八月加封为“昭泽敏应公”,并封龙母为“嘉惠夫人”。
此碑为封龙母为“嘉惠夫人”的敕牒。
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节度使推官陆师贾和金坛的知县一起,对“思湖”进行疏浚,并重修了白龙祠灵济庙。
明英宗正统年间、明武宗正德年间的知县,也都重建整修过白龙祠灵济庙。
清世祖顺治年间,县间还对白龙祠灵济庙祭祀日期、次数还做了确定
历经代代雕琢与流传,白龙荡的传说在民间愈发奇幻美妙、神秘莫测。传说中,神龙仿佛常常降临此地,来时阴云四合,聚拢于荡的上空,久久不散;离去时瞬间无影无踪,无人知晓其去向何方。神龙栖息时,常使荡水汹涌,即便晴空万里,湖水也会突然暴涨,溢出荡外;而离去之际,又会将荡中的污秽、杂物尽数吸走,使得荡水澄澈如镜……
在金坛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龙文化地名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记录着金坛的沧桑变迁。它们不仅是对自然地理的描绘,更是对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这些地名,都寄托着劳动人民对治理河山、富民强国的不懈追求,也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吉祥、开拓未来的美好憧憬。地名背后,更凝聚着敬重英雄、团结御侮、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古城金坛龙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END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常州
历史故事是好的 但是顾龙山公园运营的一笔倒灶 破败不堪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白龙荡白龙祠(寺),


白龙寺旁丹金溧漕河旁也有地(村)名乌龙背,距离乌龙山很近。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