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07|回复: 13

[凡人凡事] 地名和方言的意味丰富传神也是历史的见证!金坛地名中的两个方言俗字“住”和“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4 13: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提 要:根据地方志等历史文献记载,金坛等苏南地区村落通名中的“住、驻”实为本字“墅”的方言记音字,“墅”是东晋永嘉南渡后北方南迁士族在苏南农村建立的庄园或田庄的古称。金坛另一个特色通名“坵”是根据当地方言读音来记录地名“墟”的方言俗字。苏南村落通名“墟”的含义是古村,这些村落可考的历史有千年左右。
  关键词:苏南 地名 吴方言 俗字 墅 墟
  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和与之相邻的宜兴市新建镇、新芳镇有不少带“住”“驻”通名的村落,例如:儒林镇云住、乘驻,新建镇黄住、江谷住、留住、前留住、大符住,新芳镇英驻等。住、驻均有停止的意思,为何频繁出现在地名中?查《江苏省宜兴县地名录》“英驻”村名释义:“太平天国时英王陈玉成带兵驻扎于此得名。”地名录明确指出该村是因历史典故得名,但是传说故事的解释并不能覆盖、兼顾到周边“相同通名”的其他村落。在当地旧方志等文献记载中,清〔嘉庆〕《宜兴县志》清东区十图有村名“符墅”,十二图有“殷墅”,十八图有“周墅”。民国《重修金坛县志》记录有云墅、乘墅、黄墅、鲁墅等村名。因为当地方言“住”“墅”同音?y31,村民嫌“墅”字难写或因为“墅”本义已不显豁而改用方言记音字“住”“驻”。
  “墅”在苏南地区是个比较有特色的村落通名,从南京江宁区一直到苏州西部都有分布。其中旧镇江、常州两府所辖地区——如今丹阳、金坛、武进、江阴、宜兴等市(区),墅地名分布较多。这一带曾经是东晋永嘉南渡北方侨民安置的重点地段。谭其骧认为“墅”是南朝时期庄园的别称,是北方南迁士族在苏南农村建立的田庄。也就是说“墅”相当于通名“庄”,它们是同种事物不同地域方言、不同历史时段的差异化表达。“墅”是田庄的古称,北方话“庄”逐渐替换了原本江南一带的口语说法“墅”,“墅”只在地名中保留了下来。后来“墅”语义扩大,泛指田庐村舍,又称村墅、邨墅,如《玉篇》:“村也,田庐也”。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墅姥,村中妇人老称也”,“墅”就作“村落”解。江南地区“墅”可以直接理解为村落。崔征彦《村名释》“古村谓之墟,清旷谓之墅”,认为广阔田野之中建立的村落叫“墅”,这是当地人更为具体的理解。黄墅、鲁墅、周墅、汤墅、西墅换用通语来说就是黄村、鲁村、周村、汤庄、西庄。“墅”是古汉语遗留下来的通名,如今成为方言叫法,“村”“庄”则是通语叫法。
  
  “坵”是金坛村落的另一个特色通名,境内有东坵、小坵、下坵、西坵等村名。坵,字书义同丘,南方的吴、闽、客方言多指水田。王祯《农书》有“田坵”记载,浙江天台方言高坵田、大坵田分别指地势高、面积大的田地。太湖地区吴语“坵”多用做田块的指称单位,如苏州方言一块水田叫作“一坵田”。明代冯梦龙《山歌》就有“个坵田(那块田)”记载,当代苏州农村传唱的山歌《做长工》里有“上坵化到下坵时,搲乱稻种骂长工”的唱词。“上坵”也叫“上墐”,指地势较高的田块,相对较低的田块则称为“下坵”。
  那么金坛地名中的“坵”是否也指田块呢?通过考察历史记录,金坛地区的“坵”是个方言记音俗字,与田块义无关。《中国地名词典·江苏卷》记载:小坵……宋汤鹏举故乡,汤自谦称村为小坵小坵村是北宋资政殿大学士汤鹏举(1087 — 1165)出生地,他在此建造过东园别业,园址后世称为“假山墩”。历史上的金坛旧志和其他文献记载中“小坵”地名都写成“小墟”。〔光绪〕《金坛县志·丘墓》“资政殿大学士封丹阳郡开国侯汤鹏举墓在县东小墟村”。民国《重修金坛县志》卷十二“古迹”记载“记东园在县东十里小墟村,宋汤鹏举建。今假山石尚存,地名假山墩”。又记“莲塘在东门外,至小墟池塘相接。有十里荷花九里松之胜”。其他几个现存地名在民国《重修金坛县志》中都被记载为东墟、下墟、西墟(希墟)。因此可以推断金坛的“坵”就是“墟”的地方俗字。
  “坵”在金坛地名中 读qū[???1 ],今方音读同“丘”;墟,《广韵》去鱼切,???1音符合反切,正是“墟”字古音的体现。金坛方言中鱼韵字通常高化为y?,通名“墟”,因为语音和文字脱节导致读音滞古,仍读作不带擦的?而混入了尤韵。当地人选用同音字“丘”为声符,加上表示地名的“土”旁做义符,组成方言俗字“坵”,该俗字恰好与吴方言中表示田块的“坵”同形。“墟”,近代官话通语改读“虚xū”,当地民众因为无法把qū 音和“墟”字联系起来,所以民国以后选用了和当地方言???1读音一致的记音字“坵”来记录这几个地名。金坛周边的苏南地区也存在因地名土音与字音无法联系而改变记录用字的情况。比如南京和苏锡常农村地名“墟”字常写成记音的“武进有杨、邹,无锡有马区、陆区,苏州有黄、韩、沙里等。“坵”“(区)”都是根据当地方言读音来记录地名“墟”的方言俗字。
  墟,《玉篇》释为“居也”,《新撰字镜》释为“庐也、居也”,《玄应音义》释为“民之所居曰墟”。墟在古代就有房舍、村落的含义。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即为明证。崔征彦《村名释》“古村为之墟”,更进一步点明了苏南村落“墟”通名的含义是古村。的确,苏南地区通名叫“墟”的村落历史非常悠久,可考的历史都要千年左右金坛小墟村(今小坵村)是北宋初年汤鹏举故乡,村落存在必早于宋。清末家谱《笪氏抄谱》记载“元代,笪志仁,居上元之花区”,可推之江宁花村元代就已存在。宋范成大有诗《跨马过练墟喜晴》(1179年),说明吴县(今吴中区)练墟村(民国时改称田沟村)南宋之前就已经建村。元杨维桢《游分湖记》(1349 年)记载到“北过芦墟为巡官寨”,表明吴江芦墟在元朝至正年前就已存在。句容吴墟村(今五墟村) 历史则更长。梁陶弘景《真诰》卷十一“大茅有吴墟村”,说明吴墟早在南朝(5 世纪)就已成村。宋《咸淳毗陵志》(1268 年)记载陆墟市(今无锡市惠山区陆区镇)时称:“《风土记》云,市东七十步有阳山出石,堪作砻臼。始民未知开凿,汉大夫陆端设肴醴以祭后取为器。《寰宇记》云,江东数州皆藉其用”。元《无锡志》卷三“古迹”补充说“由是置市,以端姓名之,不忘本也”。如果传说确实,那么陆墟的建立年代要早至汉朝。退一步说,西晋初年周处的《风土记》里就有陆墟地名记载,至少说明陆墟已经存在了1700多年。
  文章来源:《江苏地方志》2020年第6期
     
发表于 2021-5-24 14: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常州
这些都是古吴国时期保留至今的发音,因为发模糊音、中间音,用现有的拼音字母无法表达,书面记录的时候只能用发音接近的字来代替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发表于 2021-5-24 15:33: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民国《重修金坛县志》记录有云墅、乘墅、黄墅、鲁墅等村名。

长荡湖——长塘湖。  朱林——洙林。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发表于 2021-5-24 15:34: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金坛小墟村(今小坵村)是北宋初年汤鹏举故乡,村落存在必早于宋。《金坛县志·丘墓》“资政殿大学士封丹阳郡开国侯汤鹏举墓在县东小墟村”。
     
发表于 2021-5-24 15:56: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民国《重修金坛县志》中都被记载为东墟、下墟、西墟(希墟)。因此可以推断金坛的“坵”就是“墟”的地方俗字。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17: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汤鹏举(1088—1165)字致远,江苏金坛人。由郡学贡京师,试上舍第一登第。历分  宁簿,晋陵丞,当涂令。减和买布绢十之六。听讼敏决,姓名状貌,一见辄不忘,咸以为神明。御史刘大中上其政,诏增秩。历知广德军、饶州、江州、常州,升本路转运副使。

累官御史中丞。一时俭党,排击殆尽。 除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封丹阳郡开国侯。知绍兴庚辰贡举,所拔多淹滞,时号得人。

卒,年七十八,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敏肃。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17: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绍兴二十七年二月

宋高宗诏拜汤鹏举为参知政事,官居副宰相之位。同年,又诏为知枢密院事,掌全国军事大权。汤鹏举竭力恢复、整顿、巩固边防,勇革军中积弊,废除门第观念,提拔青年战将,并按功论赏,军威大振。同年年底,宋高宗诏拜汤鹏举为资政殿大学士。
     
发表于 2021-5-25 11:01: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
可惜我汤家没有留传家普 上次小丘村造华中挖的汤家祖宗棺材被常州博物馆拉去研究了 悲 悲悲
     
发表于 2021-5-25 11: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盐城
金坛人读坵qu(一声),儒林叫xu(二声)林
     
发表于 2021-5-25 13:13: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
在登冠和丹阳延陵一带有很多带甲字的村庄,如王甲谢甲贺甲汪甲等。
     
 楼主| 发表于 2021-5-25 14: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旧镇江、常州两府所辖地区——如今丹阳、金坛、武进、江阴、宜兴等市(区),墅地名分布较多。这一带曾经是东晋永嘉南渡北方侨民安置的重点地段。
     
 楼主| 发表于 2021-5-25 15: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新城西苑 发表于 2021-5-25 11:01
可惜我汤家没有留传家普 上次小丘村造华中挖的汤家祖宗棺材被常州博物馆拉去研究了 悲 悲悲

金坛小墟村汤鹏举和溧阳别桥西之虞庄的汤氏渊源。

汤鹏举(1088—1165),字致远,出生于官宦世家,江苏金坛小墟村人。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九岁的汤鹏举和先生杭夷甫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先生问:“贞者事之干何谓也?”鹏举答:“事不正不立,木无干不生。”杭老先生大奇之。汤鹏举未冠入学,饱读诗书,尤爱范公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徽宗政和年间
汤鹏举由郡学贡生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中上舍第一名。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汤鹏举又赴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及第,授晋陵(今江苏武进)县丞,从此步入仕途。汤鹏举断案果决,狱无冤案,官民称其为“神命御史”。两年后,鹏举升任安徽当涂县令。其为政清廉,常微服私访,惩治奸商污吏,深受民众拥戴,被誉为“良吏”。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
汤鹏举和秦桧之间近二十年的斗争拉开序幕。汤鹏举为避秦党险恶,把部分家小迁居溧阳别桥西之虞庄。


宋孝宗即位。在汤鹏举、虞允文等人的努力下,宋孝宗一登基,就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隆重改葬,寻觅岳飞后人,加以录用。宋孝宗同时下诏命汤鹏举知贡举(执掌科考)。汤鹏举一洗历年科举徇私之弊,提拔寒门之士,为国家推荐了大批英才。

科考过后,75岁的汤鹏举深感年事已高,无力回天,请求致仕。宋孝宗恩准,汤鹏举带着北伐未成的深深遗憾,回到溧阳别桥虞庄休养
汤鹏举身在溧阳,心忧天下。他将范公的“忧乐观”和自己的座右铭“勤以立业,俭以处贫,敬以持身,廉以报国”写成条幅,挂在墙上,激励自己及后人;他为人侠道热肠,提出赈济胜佛事的主张身体力行;他留下治家祖训《启后录二十八条》,告诫后人要勤俭孝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坚持统一。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的冬天,汤鹏举含泪吟诵岳飞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带着壮志未酬的悠悠长恨离世,享年78岁。宋孝宗诏谥“敏肃”,赠光禄大夫,入祀乡贤祠。今溧阳汤氏大多为其官至少尹的长子廷佐公和官至朝奉大夫的次子廷直公后裔,其中不乏宋孝宗赐书“以身许国,志若金石”的汤邦彦和汤遗善、汤筑夫、汤文化、汤斌等学界翘楚或政坛精英。

汤鹏举把为国为民的耿耿忠心留在第二故乡溧阳大地上,至死他都对祖国统一翘首以盼,他的爱国心已在后人心中生根开花,枝繁叶茂。




     
发表于 2021-5-26 10: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常州
shanfon 发表于 2021-5-25 11:10
金坛人读坵qu(一声),儒林叫xu(二声)林

你确定是这样叫的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