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143|回复: 0

工行也被海航拉下水,卖的理财产品现40亿违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3 09: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从8月份第一次延期兑付,到10月份本金的50%到账,短短2个月时间里,王苗的心情如坐过山车。

身边人都对王苗说“能拿回本金就已经不错了”,但直到现在,她还是不愿相信:预期收益为4.1%的理财产品,也会出现违约。

违约的是由中国工商银行代销、“老十家基金”之一鹏华基金旗下子公司鹏华资管的产品——鹏华聚鑫。天眼查显示,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鹏华资管的大股东,持股70%。

鹏华聚鑫1-25期,是100万元起投、业绩比较基准为4.1%(年化)、期限为6个月的理财产品。据《券商中国》报道,这起违约案总规模达40亿元。

目前,工商银行积极斡旋,给出了外界看来还不错的兑付方案:10月20日兑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转为工行理财,2%本金作为该理财的收益,1年后到期兑付。

截至10月27日,一些投资者陆续收到了本金的50%。但事情发酵到现在这个地步,不少投资者仍愤懑不平,他们想知道:40亿资金为什么亏损?鹏华资管为什么不给出投后报告?

一直无人告诉他们答案。

大户也会被坑

“大户的钱也会被坑!”在鹏华聚鑫25期产品违约的消息曝出之后,有网友如此评论。

今年2月12日,王苗出于资产保值的考虑,在工行客户经理的推荐下,将手上所有的钱,买了半年期的鹏华聚鑫1号。

有工行做背书,王苗对她的400万元能保本深信不疑。

然而,8月12日,王苗第一次赎回失败了。她联系客户经理后才得知:资管公司的资产正在变卖,资金还没完全到位,在清算之中,最迟30日内给予兑付(9月12日前)。

在漫长的30天等待后,9月12日,王苗通过工行App再次赎回,但又一次失败。此时,王苗还没料到,原本她设想的“剧本”已经被改写了。

当客户经理再次告知王苗,最迟40日内给予兑付(10月22日前),王苗终于意识到,出事了。

出于对资金安全的担心,她于9月中旬打电话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随后,出现在王苗眼前的,是一直很积极的工商银行。

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10月20日兑现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转为工行理财,2%本金作为该理财的收益,1年后到期兑付。

第二,认亏损,签订保证书,等鹏华资管底层资产清算变现,或许能拿到本金的50%-60%。而且,鹏华资管的底层资产变现并没有明确日期。

工商银行给出的解决方案看似有两个选择,但对王苗而言,实际上没得选。


如果正常兑付,王苗可以有6个月+2个月延迟,共计8个月10.9万元的收益。“其实放在银行只求安稳,也没想多好的收益。但现在收益不仅没有了,本金也只兑了200万,剩下200万还需等一年。”

“现在,我根本没办法集中精力工作,要尽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没敢和兄弟姐妹们说,怕他们担心。”王苗无奈地说。

同样无奈的,还有身在珠海的朱晓。花100万买下鹏华聚鑫的,是她年逾70岁的父亲。她父亲已退休将近20年,在买下两套房子自住后,这100万是她父亲很不容易攒下来的。

自2006年开始,朱晓的父亲就在工行购买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出过问题。按道理,这次4.1%收益的产品,也是极为稳妥的。

所以,当接到理财经理的电话“鹏华聚鑫不能兑付”时,朱晓的父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老人怒火攻心之下,没过多久便发起高烧来。即便如此,朱晓的母亲还是把她父亲痛骂了一顿。

10月16日,在银保监会的牵头下,朱晓、工行、鹏华资管三方进行了视频会议。在会议上,朱晓摸清了事情的大致脉络,“短时间内,鹏华资管的底层资产变现,支付不了那么多钱,只能接受工行的方案。而工行一下子没法拿出这么多钱进行兑付,就选择将另外的50%转作自己的理财。”

底层资产变现遥遥无期,且有可能损失更多的本金,朱晓也只能选择签订先行兑付50%本金的合同。

“这也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早知道这样,用这个钱提前还两个房子的房贷,它不香吗?”又气又急之下,朱晓的血压陡然飙升至138,“每天都不能静下来,一说这个事我就激动,胸闷。我本来没有高血压的。”

武汉的宋颂,则是后院着火了:同样购买了鹏华聚鑫的产品,妻子和几个亲姐妹之间产生了嫌隙。150万元的本金之中,有一部分钱是宋颂妻子的几个亲姐妹凑起来的。在疫情期间,他们取出了50万后,还有100万被套在里面,“几个姐妹烦死了,免不了一顿抱怨”。

与其他投资者不同的是,从宋颂收到不能兑付电话,到签订下合同书,再到本金的50%到账,他全程都处在晕晕乎乎的状态之中。他得到的唯一解释是:“因为遇到疫情,和大家一样,资金不流畅。”

罗生门

自始至终,宋颂都没见过鹏华资管的人,也没人回答“亏损比例怎么算”这个问题。

积极出面的工商银行,是鹏华聚鑫25期产品的代销方。从逻辑上来看,代销方工行不需承担回款和兑付责任,本可作壁上观。但工行为何冲在了前头?

2000多名投资者中的大部分,是从工行全国各地的营业部购买鹏华聚鑫的。“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鹏华资管在异地。所以投资者给的压力,就转向了代销方工行,这给工行的形象和营业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环业投资IP Global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

但工行在其中,或许不是全然无辜。

尽管在资管新规之下,国家规定“不能承诺保本”,但多位投资者表示,工行的工作人员在推销鹏华聚鑫的时候,会口头暗示或强调这个产品会保本。


一直躲在工行身后的,是鹏华聚鑫的资金管理方——鹏华资管。

按道理,鹏华资管作为资金管理方,理应积极出面应对这次危机,但多名投资者表示,鹏华资管方面少有出面。即便出面,派出的人也显得很不专业。

提起与鹏华资管打交道的那次,朱晓情绪就激动起来。当她向鹏华资管述说着父亲攒下这100万的不容易时,对方竟然说出“之前你们买理财也赚了不少钱啊”的话。这迅速点燃了朱晓的怒火。

在朱晓看来,她父亲一直赚的是保本低收益的钱,投资不应该为了回报吗?而且,以前赚了现在就应当亏损吗?

无人回答她的问题的同时,罗生门愈演愈烈。

截至10月27日,一些投资者陆陆续续收到本金的50%。但事情发酵到现在,没有人给投资者一份投后报告,来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于此次违约,鹏华资管给投资者的解释是:因疫情原因,所投企业进出口业务受到严重影响。矛盾的是,当投资者向鹏华资管要投后报告时,对方称投后报告不能直接给投资者。

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郭韧表示,根据资管新规要求,管理人应向投资者主动、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资产管理产品募集信息、资金投向、杠杆水平、收益分配等内容。必要时,投资者可以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那么,投资者的钱到底去了哪?在业内看来,有两种可能性。

其一,资管方识别能力不够,投错项目了,但对方把钱花完了,然后没有钱还。被投企业没有钱兑付,企业也就没有钱给投资者进行兑付。

其二,被投企业流动性出了问题。到了该还钱的时候,被投企业没有钱还。

有业内人士还认为,尽管鹏华资管的投资范围中,并未明确标准投资比例,但出现了如此亏损,需要确认鹏华资管的资管计划,是否超过了本身投资标的所匹配的风险等级。

为何买海航?

在这次违约中,一个引人关注的事实是:本应该分散配置在不同资产的鹏华聚鑫的资金,却不约而同地买入了同一主体发行的债券,这家企业就是债务缠身的海航。

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海航控股账上货币资金为389.6亿元,非流动资产也仅为513亿元。同时,海航流动负债占比高达92%,流动负债总金额为1179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加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为972亿元。

朱晓说,“在与工行、鹏华资管三方会谈时,面对我提出的‘为何明知道海航有债务危机,怎么还购买海航的债券’这个问题时,鹏华资管辩解说,2015年买海航的时候,海航的效益很好。”

公开信息显示,鹏华聚鑫1号成立于2015年1月,而聚鑫21号则成立于2017年6月底,均采取固定收益策略。

柏文喜表示,从历史来看,海航虽然资金比较紧张,但是并没有出现违约的情况,投海航的企业有很多。如果海航情况很好、不缺资金的话,就不需要发债,鹏华资管们也就没有投资的机会。


较之于银行的钱,基金的钱要贵得多。基金的钱一部分做股权,一部分做债券,就意味着基金要承担比银行要高得多的风险。所以,“不能拿银行的低风险思维来看基金”。

对鹏华资管而言,变现底层资产尽快兑付投资者的钱、出具投后报告,承担起责任给投资者一个交代,是当务之急。

对工行而言,保证在投资和销售方面合规性的同时,要将风险和收益情况,全面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投资者,让投资者自行判断。

其实,这起事件并非孤案,“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话也并不是说说而已。从2018年银行理财“去刚兑”开始,银行理财就不能闭眼买了。

但在我国投资理财渠道还不够丰富、投资者对理财知识缺乏的双重格局下,我国家庭的投资偏好更倾向于银行存款和理财。

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如果去买银行理财,一定要认真看白纸黑字的产品说明书,保不保本,到底谁在管,最终买的是什么资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