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6|回复: 0

[专题特刊] 归园田居,子柒的伊甸园,我的茶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9 15: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有趣的是
孤独的人
还只爱茶和花。




秋已去,冬来临。山色愈发凝重。不知不觉,已近年关。


今年的桂花红茶滋味特别饱满。香气清幽,汤感醇厚,韵味悠长,终于做到了“花不夺茶香,茶不失本味”,两者融合,相得益彰。这也是近四五年来制作花茶最满意的一次。这得感谢老天爷帮忙,天气恰到好处,桂花没有一下子爆棚,让我有时间一簇簇从树上摘下来,虽然比较费劲,但理想的花材不易得啊。



中国的花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甚至更早,那时就出现了将龙脑香加入到绿茶中的做法。之后,人们还尝试过将桂花、白兰花、栀子花等加入到茶中品饮,但并无详细记载。故在千年岁月中,花茶的工艺几近失传,直到清朝大规模的茉莉花茶制作的兴起。


这些年我看到过一些网上卖花茶的视频,花都是从树上摇下来的,或者是用杆子打下来的,这样的花材不能说绝对不能用,但是,这些花能从树上摇下来或打下来,说明花近凋零,已经不是最佳的吐香期了,这势必影响到花茶的品质。


而我选用的花材,都是在早期,花朵将开未开时,站在树底下,小心翼翼地摘,轻手轻脚,生怕动作过猛伤了花骨朵。采回去之后还要仔仔细细挑去杂质,然后才进入窨制工序。完成干燥后,还要再进行一次窨制。这其中耗费的心力,可想而知。


正因为是全程手工,所以这花茶的产量有限。但我也没有因此将花茶卖到天价。我只想让那些喜欢我的花茶的茶友们,能够喝得起,能够体验到古老手作花茶的魅力。



桂花红茶如此,我做的白兰花茶、栀子花茶、蜡梅花茶,也如此法。对于做茶,我是一丝不苟的。我说过,我是用做新闻的专业主义在做茶,甚至是极致的专业主义,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当了20多年记者,真实、客观、理性等因素一并赋予了茶。


做茶虽辛苦,但得到了众多茶友的喜爱,也是很有成就感的。我也深知,像我这样做茶,不可能大富大贵,但我能用一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内心足够踏实安宁。我像着了魔一般,尝试各种工艺的做法,推陈出新,甚至用茅山本地的茶青原料,用老白茶的工艺,制作了一款茶,我将它命名为“茅山小牡丹”。炎热的夏天,冲泡自己做的老白茶,那种舒爽,无以言说的美。





山村的夜晚,总是那么安静。在灯下继续品读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一书。


书中所述,如同我曾采访过的那些非遗老人,手艺虽然精湛,但由于工业社会的高效率,产品丰盛的程度远远盖过旧物淘汰的速度,加之老手艺费时费力,普遍存在无人传承境地。老手艺人的时代终成失落世界。身怀绝技的他们,终将随着年华老去而黯然谢幕。



这不只是日本当下的境况,也是全球各国的现实。然而近年来,我们从年轻的李子柒身上,却看到了古老手艺死灰复燃的可能。尽管前段时间李子柒和资本方出现了裂隙,李子柒的视频停更数月,但她却得到了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国家在力挺她,政府成为她强有力的后盾,这从她担任中国农民丰收节形象大使、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推荐官,以及央视专访她就可看出端倪。


官方为什么要力挺一个毫无背景势单力薄的乡村网红?这还得从她的人设及视频内容谈起。


短视频风行的这几年来,涌现了许多乡村网红。他们以乡村为舞台,在种植,园艺,美食,乡村生活,民风民俗等方面进行视频创作,吸引了大量粉丝。


这其中,李子柒的粉丝率先破千万。原因有二:李子柒视频展现的乡村慢生活,是焦虑的快节奏的都市人的精神慰藉,也勾起了许多人的乡愁;似乎样样能做样样能拿得起的李子柒,代表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审美。她聪慧,朴实,勤劳,能干,还孝顺,这极其符合中国人对传统女性的完美定义。



不仅如此,李子柒的视频还征服了无数外国粉丝,令他们对李子柒展示的乡村生活无比向往,对李子柒身上显现的质朴与优雅无比欣赏。他们认为,李子柒代表了古老而陌生的东方生活智慧与生活方式,是令人愉悦和向往的,也让他们对西方语境下的红色中国刮目相看。以至于,在李子柒停更的数月时间里,无数外国粉丝在线催更!


李子柒在国际上不费一兵一卒攻城略地,你说这国家层面能不看到她在文化输出方面的价值吗?所以,她担任中国农民丰收节形象大使、文化旅游博览会推荐官,以及央视的采访,也就不足为奇了。国家没有理由不为这个仅以一己之力,成功输出中国文化的乡村女孩站台!某种程度上,李子柒做到了我们努力了很多年都未能完全达成的愿望。


这期间,虽然也诞生了许多乡村网红,有的也坐拥粉丝几百万甚至过千万,但他们的影响力及深入人心的程度,都无法跟李子柒相提并论。以至于有的网友认为,没有李子柒的微念(李子柒的签约公司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终将成空壳,但没有微念的李子柒,却依旧可以坚挺。因为,她身上具备无人替代的特质,无法复制。



也许李子柒起初并没有什么宏大心愿,只是想通过拍视频养家糊口而已。但一个个短视频累积起来,却做成了一件常人难以企及的大事。李子柒身上显现的人格化的精神属性,是当今中国所稀缺的——有梦,还能耐得住寂寞;虽偏居一隅,但孜孜以求,还能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李子柒让人看到了个体力量的伟岸。





离开**的八年来,每到冬季,总有好友不远万里给我们寄来羊肉、大盘鸡等美食。这不,一条大羊腿又妥妥地冻到冰箱里了。我和涂掌柜计划,天气晴好的周末,将邀约一帮好友相聚小院。麦格来,**羊肉串嘛,搞起来!


前两日,一好友到访茅山,聊起了在**的生活。我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等疫情稳定了,能在乌鲁木齐开一个小小的茶馆。


开茶馆并不赚钱,充其量只能维持,这是我这几年开茶馆的切身体会。那为什么我还要那么心心念念,在乌鲁木齐开个茶馆呢?


也许,开茶馆只是个幌子吧,我真正的心理需求是,有个自己的地方,和老友们时常会会面,在热情洋溢中,畅聊往事,也许,我们的青春又回来了!



**生活越来越远。这让我感伤又惆怅。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精神的伊甸园。意气风发时,我们视理想为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在所不辞。奋进了若干年,有一天,突然发现,年华正老去,两鬓已染霜,但理想,还悬挂在遥远的天边。我们一次次以为的抵达,只不过是虚晃一枪。我们曾那么努力地寻找出口,但天照样黑,地照样荒,人照样老。我们秉持的公平,正义,和真相,常常显得一厢情愿和苍白无力。它的确照亮过我们的夜行,但终究,天地苍茫。


想起了苏轼的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断松冈。”


才华横溢的苏东坡,满腔抱负的苏东坡,终究敌不过世事无常!他不只是在悼念亡妻,也是在抒发郁郁不得志的家国情怀!上初中时我第一次读到,理解不了大诗人的透彻悲凉。直至今日,感同身受。



如今,辞别职场离开都市的我,归园田居,种菜弄花,做茶度日,聊以糊口。而遥远的**,成了越来越隐秘的心头好。那些黑暗,那些芳华,那些冲锋陷阵,那些唇枪舌战,如烟云,已散尽。文字,成了最后的谢幕!


入冬了,天凉了,走在茅山的山林里,能明显感觉到寒意。但心里,却十分宁静。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干扰到一颗归于尘土的心。纵使世事碌碌,奈何我心清凉。在此心境下,更加钦佩四川绵阳山里那个叫子柒的姑娘。一路孤单,一路芬芳。


静说,下个周末还要上山来一起做锅贴吃。如此,甚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