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油焖春笋 到了惊蛰节气,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之为“蛰”,“惊蛰”即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事实上是因为惊蛰时节气温回升较快,当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蛰居动物开始活动起来。

白石里水库和竹山丨王群摄
惊蛰后,茅山地区将进入春耕。围绕“惊蛰”,茅山地区流传着许多农谚,这些是茅山先民的经验积累,如今对农业生产和天气预测仍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如: “过则(了)惊蛰节,犁头(锄头)不能歇。”“过则(了)惊蛰,春耕弗(不)歇。”皆指春耕开始,农人劳作不歇。 “未蛰先蛰,一百廿天阴湿。”“雷打立春节,惊蛰雨弗(不)歇;雷打惊蛰后,低田好种豆。”皆指惊蛰前响起春雷,意味着这一时期雨水较多。 “惊蛰闻雷粮满仓。”指惊蛰听到雷声,收成就好。

春笋丨网络图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后,春笋萌动。竹笋是茅山人惦念的味道,竹笋的种类很多,而“冬笋”“春笋”只是同一物种因采收时间和生长状态不同而形成的两种名称概念。 一般来说,“冬笋”是没有出土的幼笋,采收毛竹冬笋的时间约在12月初至次年2月底;“春笋”是已经在泥土面上冒尖或者全部出土的笋,采集毛竹春笋的时间约在3月初至4月底。可以这样认为,只要一露尖,就是春笋。这种微露尖的竹笋也称之为“早春笋”或“顶土笋”。 相较而言,冬笋的个头偏小一点,春笋要比冬笋香甜爽口些,冬笋则肉质更为细腻。不过产量最大、茅山人最常吃的则是春笋。竹笋采集要遵守一些“采集规矩”,要注意“留笋”“辨笋”,主要采集那些难以成材、活力不足的,挖掉退笋,保留好笋,且采集时不能伤及竹鞭。冬春季,茅山各林场对竹林均有日常管理,保证竹林健康繁育。

家常油焖春笋丨周丹摄
油焖春笋是此时茅山人家常做的一道特色传统风味菜肴,采集茅山嫩春笋,以重油烹制而成,色泽鲜亮,鲜嫩爽口,鲜咸而带甜味,百吃不厌。油焖春笋也是茅山各饭店及农家乐的特色时令招牌菜,令人心之念之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