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 节 场 开春后,茅山周边有一项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叫做“赶节场”,其中,茅山东北部吴语区称之为“赶蓄场”注1。节场,是不固定的农村集市,通常在某固定日期,商贩摆摊形成交易市场。因是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常被写作“集场”。

图丨节场 周丹摄
节场的产生,与早期的“庙会”是有关系的。祈求神灵保佑,消灾降福,多择定传说中某位仙神的诞日或得道日等,在庙会演戏酬神。更有迎神赛会,朝拜祈福,民间杂耍纷呈,于是商贩云集,买卖兴隆,沿袭成俗。

图丨节场竹市 周丹摄
农民们趁节场,买回自己所需农具和日用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科学的逐步普及,娱神项目淡化至消失,节场成为春耕前物资交流的集市。买卖商品,走亲访友,结合演戏、放电影、体育比赛,内容更新,在物资买卖不丰富前备受群众欢迎。

图丨节场农具市 周丹摄
茅山周边,春日节场日子密集,均用农历和旧地名,自农历二月初至四月底,隔三五日就有节可赶。节场的集市上,特别有竹市(卖竹子、竹器)、网市(卖渔网渔具)、禽苗市(卖家禽幼崽)等。此外会有许多民间游艺项目,如马戏、杂耍、套圈、射击、弹珠等,且游艺项目会跟随市场流行不断更新。

图丨节场游艺 王群摄
节场更伴随走亲访友,节场所兴地区人家要安排宴席招待来赶节场的客人。过年多招待亲戚,而节场多招待朋友,尤其朋友带朋友来赶节场,也会被主人家热情招待。当地平常客套里常有“到我家赶节场”的邀请。 茅山春日风景秀,赶节场也是一道独特风景。

图丨节场禽苗市 王群摄
注1: 茅山地区多叫“节场”,茅山东北部吴语区,包括金坛、丹徒、丹阳交界处叫作“蓄场”。如西旸话:ɕyəʔ5ʦᴇ55;登冠话:ɕioʔ5ʦæ23;荣炳话:ɕioʔ5ʦᴇ23;珥陵话:ɕiəʔ4ʦæ44 蓄,《广韵》许竹切,《说文》积也,《新撰字镜》积、聚也。货物积聚处为蓄场,积压掉价的东西叫蓄货。茅山东北部吴语区,如西旸话有俗语:蓄场买蓄货。
相关茅山民俗散文欣赏1.《二月八》2.《赶集》3.《放鹅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