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469|回复: 1

[精美贴图] 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两湖”创新区建设推进大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9 17: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建设“两湖”创新区,是市委、市政府把握发展大势、着眼城市未来,在反复研究、周密考虑、充分论证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532”发展战略全面落地的龙头牵引,是推动城市发展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强劲引擎。

5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两湖”创新区建设推进大会,市委书记陈金虎强调,全市上下要围绕“两湖”创新区建设目标,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踔厉奋发谱新篇、只争朝夕创未来

市委副书记、市长盛蕾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云萍,市政协主席戴源,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梁一波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会议。

  大会发布了“两湖”创新区一系列重磅方案。

“两湖”创新区概念规划、城市设计方案、交通干线方案正式出炉,

9个总部和平台类项目、18个产业类项目签约落户。

  陈金虎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大会既是“两湖”创新区的规划发布会、项目签约会,更是吹响冲锋号的推进会、动员会

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两湖”创新区建设肩负的重大使命、面临的重大机遇、承担的重大责任,加快打造长三角交通中轴的枢纽先导区、创新中轴的核心承载地、产业中轴的成长驱动极、生态中轴的引领示范区、文旅中轴的特色样板区。

  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是抢抓发展机遇、提升城市能级的“先手棋”。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而汇聚的焦点,正落在“两湖”区域。我们要提升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战略眼光,以“两湖”创新区的强势崛起,在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担当更大作为,把不可多得的区位优势转化成为不可撼动的发展优势

  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是重构区域空间、重塑城市格局的“突破口”。我们要以“两湖”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按下空间重塑、系统再造的“快进键”,推动全市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人口分布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功能布局更加科学,齐心冲破发展天花板、协力再创城市新辉煌。

  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是竞逐产业赛道、改变城市未来的“强引擎”。我们必须抢先行动、加快布局,把“两湖”创新区打造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强劲引擎,以最优质的环境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浓度,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是创造品质生活、擦亮城市名片的“主抓手”。我们要珍惜好、保护好、利用好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自然禀赋,推动城市向湖生长、拥湖发展,放大“两湖”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将“两湖”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

  陈金虎指出,一座城市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定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常州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牢牢把握“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聚焦“532”发展战略,紧扣“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目标,立下大志向、拉开大框架、做好大规划、体现大格局、实现大发展奋力打造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让创新生态、产业生态、自然生态“三生联动”,让科技之美、智造之美、城市之美交相辉映。

  陈金虎强调,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重点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整体与重点的关系。要跳出常州看“两湖”,以势定谋、高点定位,呼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快速推进大趋势。

要按照“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的方向,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宏伟目标、实现美好愿景

既要加强整体谋划布局,也要从实战实效角度出发,迅速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标志性、导向性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战略平台、重大产业项目,让“两湖”创新区建设更加可观、可感、可体验。

  陈金虎强调,围绕“两湖”创新区建设,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展现高水平设计。进一步深化相关专项规划和设计方案研究,真正把“两湖”创新区作为城市新中心,无论是区域交通走线,还是城市功能布局,都要以“两湖”为起点、为圆心,配置资源、擘画未来要提高规划统筹性,推动城市生产布局、生活环境、生态空间一体安排,交通设施、慢行系统与城市市政设施建设一体谋划,“地下地上云上”一体利用,形成全域“一张图”。要提优规划精致度,打造极具冲击力、辨识度的最美滨湖天际线,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湖可游憩。要提升规划执行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管到底、建到底。

  要坚持以交通为支撑,构建高能级枢纽。构建全方位、高层次、立体化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覆盖广度、通达深度和连接速度,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通行全省、1小时畅行都市圈、半小时抵达周边毗邻地区。要建强交通大动脉,加快建设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铁路、镇宣铁路、盐宜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等工程,形成贯通“两湖”创新区的高铁网。环绕“两湖”全力打造“高速中环”,实现与周边县市快速直联。要不断畅通内循环,规划布局更多以“两湖”区域为起点的轨道、公交线路,抓紧开工建设地铁5号线,构建“两湖”连接全市各地的快速通道。要精心打造主枢纽,将常州南站建设成为多功能、现代化、智能化的城市“中央车站”,打造大气美观的城市新地标。

  要坚持以生态为底色,优化高颜值环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创绿色发展优势,推动蓝绿空间占比达70%以上,打造长三角“生态样板”。要推进生态环境修举,建设水清岸绿、空气常新、净土丰饶、鱼水和谐、留住乡愁的水韵“两湖”。要推进生态绿心建设,加快串联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景观点,强化生态保护,推进水乡生态客厅组团、候鸟天堂建设,同时预留研发机构、创新服务等功能。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绿色制造体系、低碳生活体系、零碳经济体系,打造践行低碳城市理念的示范区。

  要坚持以创新为内核,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全力办好中以常州创新园,建好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加快壮大科教城创新之核,建好东部“科创走廊”,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要集聚优质创新主体,聚焦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全力引进一批旗舰型、龙头型、科技型重大项目,加快未来产业布局落子、拔节成长。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引进集聚总部经济、大院大所、重点实验室、产学研中心等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创新策源地。要构建高效创新生态。精心建设龙城金谷,充分发挥常州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激发自主创新活力。要吸引一流创新人才,加快引进一批关键领域顶尖人才,加快人才公寓建设,研究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导入政策,造就一支与未来城市能级相匹配的人才队伍。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更有情怀、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城市,推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资源向“两湖”延伸布局,积极引进国际社区、国际教育、国际医院等高端资源,推进滨湖公共岸线提升,形成具有韵律感、层次感、活力感的滨湖景观风貌体系。把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行管理、社区建设等各方面,打造更多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大力弘扬尊重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塑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让这方热土永远涌动着蓬勃生机与活力,成为创新创造、创业创富的非常之城。

  陈金虎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举全市之力、汇全市之智,拿出更多硬招实招,合力推动“两湖”创新区建设各项工作高质高效运行。要按照速度最快、环节最少、服务最优的标准,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最好的资源优先向“两湖”配置,最强的力量优先向“两湖”集中加速核心区标志性项目、功能设施落地建设,加快形成有集中度、显示度的阶段性成果和富有特色的热点亮点。同时要广泛宣传并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激发全市人民投身“两湖”主战场的积极性

  陈金虎指出,“两湖”创新区是常州的希望和未来,今后也一定是长三角闪亮的“C位”。选择“两湖”就是选择机遇,投资“两湖”就是投资未来。期待广大企业家抓住机遇、迎难而进、乘势而上,进一步关注“两湖”、深耕“两湖”、扎根“两湖”

  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盛蕾要求,“两湖”创新区要体现谋篇布局的“高站位”,无论是前期谋划、组织实施,还是最终的成果展示,都要树立高远追求,坚持一流标准,高频推出一批重磅产品。

要跑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各责任主体要按照紧前不紧后的原则,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力促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竣工。要建立宽领域、可持续、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广泛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战略投资者参与项目建设。要强化关键工作的“硬支撑”,发挥战略性、先导性工作的“压舱石”作用,稳定全局工作的基本盘。

要奏响协作共赢的“最强音”,强化区域之间的协调联动,将优势资源、主要力量向“两湖”区域集聚

共同把“两湖”创新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一颗闪亮明珠。

  武进区、金坛区、钟楼区、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在会上作表态发言。

  市法院、检察院主要负责人;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党政主要领导;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市各直属单位、人民团体主要负责人;驻常中央和省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省级以上开发区主要负责人;2021年度工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和建筑业五星企业的代表;相关投资机构的代表;签约项目的双方代表参加会议。

     
发表于 2022-5-9 19:15: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武进区、金坛区、钟楼区、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在会上作表态发言。
图片
金坛区委书记陆秋明表示
金坛区将抢抓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坚决扛起“两湖”创新区主战场重任,全力打造“生态创新区、未来科创城”,奋力开创“美丽常州金坛样板”建设新局面。
一是更高水平加速科技创新。创新是“两湖”创新区最鲜明的特质,我们将以微笑经济创新行动为牵引,加快让“新时代鱼米之乡、长三角科创田园”愿景变为现实。引育更优质量的创新平台。打响华罗庚创新品牌,打造华罗庚创新中心、华罗庚高新区创智十二坊、华罗庚科学城;加强国际合作创新,加快建设中国(常州)德国中心孵化中心、德国小镇、云湖科创谷;放大河海大学创新引领效应,实施一批校地合作项目,高水平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建设更高能级的创新园区,全力打造以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和RCEP合作区为主体的高端制造国际合作、产城融合科创田园两大组团,重点发力1—100的应用创新,形成一批城市名片企业、行业标杆企业和具有市场话语权的地标产业,让“五新”产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集聚更具潜能的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金沙英才计划”,大力实施人才优居工程,拿出最大诚意、最优服务,支持各路英才来坛创新创业、造就美好未来,让开放包容、宽容失败的“双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努力建成“创新之区、时尚之都、活力之源”。
二是更严标准厚植生态优势。绿色是“两湖”创新区最靓丽的底色,我们将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标准和举措狠抓环境建设,使之成为最有价值的金字招牌、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以生态公园城市建设为引领,深入开展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都市田园风光带、长荡湖休闲运动公园建设,建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成为“清洁能源”先发地区,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以城乡环境“五乱”治理为抓手,全面动员、重点突破、逐片过堂、考核验收,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确保“一年大见成效、两年全面到位、三年巩固提升”,带动城乡环境大提升。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关键,借助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契机大胆闯、大胆试,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让“都市里的村庄”和“拥有田野的城市”交相辉映。
三是更大力度促进能级提升。金坛只有加快融入主城区、加速提升城市能级,才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被虹吸效应为磁吸效应。

着力提升交通能级,以常州西站的定位谋划建设金坛站,加快推进南沿江城际铁路、苏锡常城际西延、中吴大道西延等重大交通项目,实现“两湖”创新区与主城区的快速联系。

着力提升枢纽能级,发挥镇宣铁路与南沿江城际铁路十字共站优势,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全力打造重要物流基地,以枢纽建设大提速带动城市功能大提升。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坚持“三城”一盘棋,统筹要素资源配置、公共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让“三城”既浑然一体、又各美其美,金沙老城成为“城市展馆”、钱资新城成为“城市客厅”、科教名城成为“城市窗口”。
四是更快节奏推进项目建设。把“两湖”创新区的蓝图变为实景,归根结底要靠一个又一个项目来带动。我们以重大项目突破行动为载体,排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类共183项近期实施项目,将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要求,集聚资源、集成政策、集中力量,加快实施一批有支撑度的功能项目、有显示度的科创项目、有集中度的产业项目,推动省市重大项目以及本次会议签约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特别是放大以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优势,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的高原和高峰。
陆秋明表示:金坛区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532”发展战略引领下,充分发挥区位、空间、产业、生态、人文优势,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和“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华罗庚精神,担当作为、敢闯敢干,加快打造“生态创新区、未来科创城”,为常州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116 | 帖子: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