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68|回复: 0

[百姓心声] 走过岁月长河,茅山非遗正青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0 08: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蒙蒙细雨中
一人撑着一把伞
撒贝宁、单霁翔、潘鲁生、陈数四位嘉宾
缓缓走过葭沚老街的小桥
开启了一场沉浸式非遗之旅
这是总台大型文化节目
《非遗里的中国》的第一幕
首期节目便获得了
CCTV-1黄金档季播节目收视第一
随着节目的热播
中国非遗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四季更替,时光轮回
茅山非遗代代相传
展示着它们的独特魅力
传承着它们的历史血脉
乾元观道教音乐
江苏省级非遗
茅山乾元观
茅山乾元观现系江苏省唯一的坤道(女道士)院,其道教音乐历经隋唐之兴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宫廷的推崇,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2009年,乾元观道教音乐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乾元观道教音乐初传,以笙、箫、管、笛、三弦、琵琶等六大件器乐为主,后经逐步演变,增配了扬琴、古筝、二胡、中胡、低音大胡等,有些器种还配备双人或四人,同时增加了系列打击乐器,形成了器乐、打击乐和声乐三大部分。
茅山乾元观坤道仙乐团
其韵腔既充满全真道的音乐韵味,又含有一定量的茅山正一派道教音乐成分,同时也吸收了江南丝竹的精华和戏剧音乐的元素,其独特的中华道教音乐魅力在海内外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和美誉度。
茅山道家养生宴
常州市级非遗
花谷奇缘 | 茅山肴·道家菜
道家养生宴,即崇道家养生膳食思想,将“道法自然”融入美食。
三茅真君藏画
茅山道养文化源远流长,从茅山鼻祖三茅真君到陶弘景,茅山养生文化声名远播。
茅山肴美食,不仅益于身更益于心。菜肴以茅山地方特色的原材料和道家返朴养生的哲学思想为基础,运用传统的烹饪工艺,将茅山美味端上餐桌,让宾朋们在品尝茅山四季美食的同时,感受茅山数千年的道养文化。
茅山山芋粉丝制作技艺
常州市级非遗
山芋是茅山地区的特产,茅山丘陵地带非常适合山芋生长,康有为晚年在茅山就夸赞茅山山芋好。
茅山山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出粉率高。茅山人将山芋析出淀粉,制作粉块、粉丝、粉皮等,也是烹饪中勾芡的重要材料。
晾晒山芋粉丝 | 邵桢 摄
茅山上阮地区至今保留了传统的山芋粉丝制作技艺,山芋粉丝深受周边群众和游客喜爱。
茅山甩石锁
常州市级非遗
石锁,是用整块长方形大石凿制而成,石材各异,形状与我国民间早期的横闩铜锁相似,故称为石锁。
王柏松 | 茅山甩石锁非遗传承人
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一项集力量、硬功、技巧、健身、养生于一体的体育项目。金坛石锁始于唐代,盛于清末民初,民国时期在金坛地区非常盛行。
石锁表演由“七花盖顶”、“霸王举鼎”、“仙人背纤”等几十种套路,男女老幼皆可练习,花色石锁表演时,石锁在满身上下飞舞,刚柔结合。
上阮花鼓戏
常州市级非遗
上阮村
上阮隶属于金坛区薛埠镇,与溧阳后周、竹箦等镇交界。清同治年间始,至民国初期,相继有多批数百名来自河南罗山县、光山县的移民迁徙、繁衍于上阮一带。由此带来了河南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其最鲜明的标志,即是中原花鼓戏的盛行。
在发展中,中原花鼓戏又吸收了江南戏曲、民间山歌曲调等众多音乐元素,历经百余年的延续、传承,在当地形成了其鲜明的艺术风格,被称为“上阮花鼓戏”。
上阮花鼓戏唱腔抒情丰富,曲调旋律优美,富有浓郁的中原、江南兼容的戏剧特色,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观赏价值。
金坛茅山号子
常州市级非遗
茅山号子流传于茅山东麓的仙姑、阳山、东进、方山、方麓、上阮等地,是茅山山民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山民自创民歌、乡土小调、农田山歌,不要乐器、道具,简单,在干活时随自己的唱腔。
归纳有七种:挑担、打麦、推钨头、耕田、车水、打夯、插秧等。道具就是用自己干活的农具,自创有各种特色,凭自己爱好自唱。
传承非遗文化 品味民风民俗
珍贵的历史财富
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徐敏华
统筹审发:周 晔
声明:本文由【茅山发布】原创或编辑整理。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公益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邮箱:619393786@qq.com我们将及时审核、更正或删除,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