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53|回复: 0

[众观天下] 近日高发!一男子三年两度中招,很郁闷:明明很小心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4 15: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看着皮肤镜下,
一只活跃的蜱虫,
正在用它的口器,
贪婪叮咬着自己腹部的皮肤。
56岁的郑先生郁闷不已,
这已经是他三年来第二次被蜱虫“盯上”。


郑先生回忆,上周六错峰去黄冈英山县扫墓后,担心被蜱虫上身,他当日回家便进行了沐浴清洗,并每日细致观察自己的皮肤,没想到,令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周一早晨他发现右腹部有一“黑痣”样凸起,触碰下还似有异动感,警觉之下,他赶紧驱车直奔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皮肤科门诊。


微信图片_20230414152952.jpg


皮肤镜下患者体表的活蜱虫(长江航运总医院供图)
在简单说明原因后,接诊医师湛世萍一眼便认出了郑先生,原来他三年前就因被蜱虫叮咬来此就医。经过细心查体,湛世萍发现郑先生的患处凸起明显,周围皮肤轻微红肿,在进一步皮肤镜检查下,证实“黑痣”样凸起正是蜱虫的黑色尾部。


“没想到再次被咬!明明很小心了,为何依然防不胜防?”郑先生郁闷地表示。详细了解被咬经历后,湛世萍耐心解释道,蜱虫的嗅觉很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化碳尤其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米时即可感知,一旦接触宿主便会伺机而上,加上郑先生扫墓当天天气炎热,上身也是短袖,更是给了蜱虫可乘之机。蜱虫也很善于伪装,对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易在皮肤较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例如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腹股沟等处藏匿,加之其叮咬后会不断释放麻醉剂,无痛痒感,所以人体经常感受不到,而导致无法及时发现被叮咬。


由于蜱虫寄生在人体后靠偷取“血汁”生存,可能传播多种病原体,尤其大量吸血以及叮咬超过72小时,风险更甚,轻则可导致发热、胃肠道等症状,重则甚至会传播新布尼亚病毒,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急性传染病,危及生命。湛世萍表示,当务之急便是要尽快取出蜱虫。皮肤科医护团队精细操作,先将虫体麻醉,再用镊子精准夹住虫尾轻轻拉出,确保无残留后将伤口彻底消毒。看见蜱虫活体被完整取出,郑先生如释重负。


每年清明后,蜱虫又到活跃季。湛世萍提醒,蜱虫叮咬,重在预防,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家中的卫生死角,常清洗晾晒,防止寄生物滋生,可通过定期使用杀虫剂消灭家畜和畜舍中的蜱虫。进入林区或野外活动、工作时,尤其要加强防护,着长袖衣衫,并扎紧腰带、袖口、裤腿,避免肢体暴露及长时间野外坐卧。有野外活动史或疑似蜱虫叮咬史者,若发现蜱虫已钻咬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或听信偏方“火烧蜱虫”,以免损伤皮肤或造成残肢遗留继发感染。在叮咬后的2周内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期间如出现发热、乏力、局部红肿、异物凸起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至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来源:人民网科普综合极目新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