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江苏省情影像志乡土江苏系列之《薛埠,中国名茶之乡》公开发布,该影像志是继《焦溪,诗意栖居地》全省首部试点播放后,首批首部公开发布的影像志。由此,常州成为江苏省情影像志试点首部和首批首部“双第一”发布城市。
2022年,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各市、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托镇、村地方志书,实施《江苏省情系列影像志》制作计划,推出首个乡土江苏系列,共60集,每集5分钟,围绕历史文化名镇(村)、经济强镇(村)、红色名镇(村)和生态名镇(村)四个主题,以更好地丰富地方志记录历史的形态,更好地传承文脉,留住乡愁,讲好江苏故事。
2023年,江苏省情影像志首批试点推出了常州的《焦溪,诗意栖居地》、苏州的《东山,**中的**》、南通的《常乐,状元鸿濛地》3部影像志。
3月,薛埠镇被列入全省江苏省情影像志乡土江苏系列第一批制作单位。

《薛埠,中国名茶之乡》影像志以旧志典籍为基础,讲述了常州金坛薛埠镇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道文化及生态立镇的发展理念,纵贯古今,横穿经纬;通过镜头远眺了薛埠镇“六山三地一分水”的地貌布局,林深泉清,云蒸霞蔚。

解
说
词
赏
析
薛埠 中国名茶之乡
“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王庭有轩冕,此日方知轻。”在金坛西部、茅山东麓,就有这样一处山水交融、逍遥自在之地,叫作“薛埠”。
薛埠为金坛古镇之一,形成于宋末,繁华于清朝。民国《重修金坛县志》记载“镇之最繁盛者为薛埠”“旁通句容,上达金陵”。薛埠河网密布,水运发达,古时就建有多处码头。码头称埠,薛埠河最早的码头由薛姓人家兴建,故起地名为“薛埠”。
“香,香不过故乡茶;亲,亲不过故乡人。”数学巨匠华罗庚对故乡的感情,借茶抒怀。薛埠四季爽润,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素有“中国名茶之乡”美誉。
100多年前的薛埠茶人就开设茅麓茶场,将茶树的自然生长、零星种植,变为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现今薛埠有茶园3.9万亩,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生产乡镇,茅麓旗枪茶炒制工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金坛雀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茅山青锋”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50强。凭借丰富的茶资源,薛埠镇大力发展茶园休闲观光文化,“金坛茅山寻茶非遗线路”使“茶香小镇”成为薛埠镇新的文化名片。
山水滋养了绿茶,也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金坛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张纲出生在薛埠,这位清官辞官归隐,取茅山华阳洞名自号“华阳老人”,著有《华阳文集》40卷,收入《四库全书》;宋时书院兴盛,漫塘刘宰在三角山复兴“茅山书院”;段玉裁是清代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他花费30多年时间完成《说文解字注》;旷世才女贺双卿,留下数首凄婉诗词,后人尊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清代李清照”。 南朝的陶弘景在乾元观炼丹问道创立茅山宗,被誉为“山中宰相”;唐代诗人顾况在茅山元阳观潜心读书作诗,成为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戊戌变法的名士康有为茅山隐居期间,不仅设立“述农茅庐”管理农场,还将母亲、弟弟等人迁葬于茅山脚下。
薛埠还是新四军抗日游击的主战场。1938年6月,新四军“七条半枪进茅山”,到达茅山乾元观,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阳山成为抗日模范村。陈毅三顾茅麓,感动民族资本家纪振纲支持新四军的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1938年9月至10月,新四军在薛埠、天王寺一带,毙伤日军官兵120多人,史称“薛埠战斗”。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薛埠人民,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从乾元观坤道院的道教清音到东方盐湖城的霞光,从茅山森林世界的松涛幽竹到花谷奇缘的鸟语花香,从福地仙居仙姑村的稻田风光到梦想家园上阮村的瓜果累累,一个美丽、现代的新薛埠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来源:金坛网 责任编辑:陈海琳 统筹审发:周 晔 本文由【茅山发布】原创或编辑整理。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公益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邮箱: 1620996910@qq.com,我们将及时审核、更正或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