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4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姓心声] 金坛本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上茅山,回九里,功德圆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17 22:0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金坛和丹阳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上茅山,回九里,功德圆满

“上茅山、回九里”习俗


那是因为金坛和丹阳搭界的九里村地处茅山老区,具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是古吴文化的发祥地,位于道教上清派发源地茅山的脚下,历代都有朝廷或地方官员及民众上茅山,烧香许愿后,前往被称为“江南第一庙迹”的九里季子庙祭奠季子,展现了人们对道德和品格的追求。渐渐形成了“上茅山、回九里”的传统习俗,旨在上茅山求功,回九里修德而功德圆满。



茅山乾元观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

先秦时,有燕国人郭四朝修炼于玉晨观;秦时,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院(今乾元观)。


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到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后人。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延陵九里季子庙是为纪念春秋吴国名贤季札而建的祠庙。始于秦汉,距今已逾二千余年。季札是吴国十九世君主寿梦第四子,因三让王位,避耕于后被封为其采邑的延陵,史称“延陵季子”。季札的至德谦让,诚信重诺,闻乐知政等高贵品质,被后人崇敬为“至德第三人”。季札去世后,孔子专为其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碑文,因正好十个字,所以也称“十字碑”。



季子三让王位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病重将卒,因季子贤能,想传位于他。但谦让不受,说:“礼有旧制,不能因父子感情,而废先王礼制。”于是寿梦遗命:“兄终弟及,依次相传。”他想这样王位必将传于季札。
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接位,服丧期满后让位季子。季子坚辞不受,舍弃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种田(今焦溪舜过山)。诸樊当政13年,卒前遗命传位于弟余祭,并依次传位季子,季子仍不就。这就是著名的“三让王位”。

徐墓挂剑

春秋时期吴王 余祭四年春天。 季札奉命出使 鲁国,接着又访问郑国、卫国、晋国。途中,路过 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招待。 季札带宝剑经过徐国, 徐国的国君看到这口宝剑,他嘴上虽然没说,可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很想得到这口剑。 季札因为还要佩戴宝剑出使中原各国,所以没将宝剑献给徐君,但心里已经决定,回程时一定将宝剑献给徐君。
当年秋天出使各国后, 季札又路过徐国,而徐君已经去世,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可是, 季札还是要解下宝剑赠给徐国的嗣君。随从急忙劝阻:“此剑乃吴国之宝,不可以赠人。”
季札回答说:“当日路过, 徐君观剑,口虽不言,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爱剑之意。那时,我已决定回来再献。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献剑,即是欺骗自己,为一口剑而自欺,正直的人不为。”于是 季札把剑挂在 徐君墓地的树上,行礼之后,便踏上归国之路。


司马迁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汉书》作者东汉班固称季札为春秋第二贤人季札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德者、贤者、智者。国内专家称其为儒学先驱、江南人文始祖,日本学者称之为君子中之君子。夫差失国后,越灭吴(公元前473年)。季札的五个儿子,除长子死在出使鲁国的途中外,其余四子中,只有第四子子玉一支坚守家园,奉祀宗庙,成为延陵吴氏的主干



延陵季子庙的前身是季子墓,季札后人在其基础上建季子祠,成为吴季札宗庙。自秦汉以来,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八月十六日吴姓后人举行祭祀仪式,拜祭祖宗的日子。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延陵县废。延陵古县从建置,历经唐、五代、至北宋熙宁五年,长达791年。延陵县废置前夕,辖治太平、寿安、洞仙、孝德、上元5个乡废置后,改延陵县城为镇,所辖的:


太平乡村、里和寿安乡村、里划归丹阳县

孝德乡村、里和上元乡村、里划归金坛县

洞仙乡村、里划归丹徒县



九里季子庙

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九月,季子庙被敕赐“嘉贤”庙号。其规模在江南庙宇中已首屈一指,世称“江南第一大庙廷”。延陵季子庙成为古今中外帝王将相、文人贤士、平民祭祀的向往之地。同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



茅山是道教三茅真君传道处,修的是“功”,季子是至德先师,修的是“德”,故上茅山修“功”后必须回九里修“德”,功德才可圆满


民间传说,茅山和季子庙“菩萨”是亲兄弟,一个修“道”,一个修“德”,两地觐拜修行,方能成“道德”正果。“上茅山,回九里”习俗历代承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6-17 22:10: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延陵县废。延陵古县从建置,历经唐、五代、至北宋熙宁五年,长达791年。


延陵县废置前夕,辖治太平、寿安、洞仙、孝德、上元5个乡。废置后,改延陵县城为镇,所辖的:

太平乡村、里和寿安乡村、里划归丹阳县;
孝德乡村、里和上元乡村、里划归金坛县
洞仙乡村、里划归丹徒县。


延陵古县治所在今延陵镇,其城廓、城河、宝塔等至今均有遗迹可寻。

城中有规模宏大唐代建造的昌国寺;
城东有韦昭墓;  城西有昭君墓;
城南有董永墓、董永庙、望仙桥,七仙女和董永的神话传说源于此;
城西北九里有延陵季子祠(亦名嘉贤大帝庙、九里庙)、季子墓和传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碑,
碑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陵古县有八处胜景,今亦有遗迹可寻。

其八景为:春秋孔碑(十字碑),延陵唐寺(昌国寺),沸井腾泉(九里沸井),
茅峰耸翠(三茅峰、长空山、云净山),长桥横汉(九里季河桥),高阁连云(夫子阁),四平夕照(方山),万顷春波(万顷洋)。

  延陵古县城内有太平河,可北抵丹阳,东贯金坛,南通茅山;
城西北有九里河、香草河,连接江南运河。驿道通金坛、丹阳、句容、茅山,水陆交通方便。
古县境内的西部边缘有茅山、方山、云净山等,余为平原、水泊。大湖塘有姜塘、鲛塘、柳茹大塘、庄湖、洋湖、万顷洋、天荒湖,可谓鱼米之乡。所产糯米,曾为“贡品”。

  民间保存的《延陵九里庙志》中,有51任延陵县令人名的记载,并有疆域、寺庙、胜迹、祥异、艺文等记述。

  延陵古县名来历,《元和郡县志》云:“延陵县东至润州一百里,因季子以立名。”《汉书•地理志》云:“季札所居在毗陵,然今县北有季子祠,或当时采地所及,故名延陵”。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6-17 22:41: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据史书记载,“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始置毗陵郡,分毗陵、无锡之地置暨阳(今江阴);

析丹徒、曲阿(今丹阳)以东之地置武进县。”可见,当年延陵季子的封地包括现丹阳、金坛,武进、江阴一带。


九里功德碑

功德碑——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季子庙前殿保存有一块清道光年间的“功德碑”。碑高3米,宽2.87米,厚0.22米,碑文正反面文字记载了大清道光八年,季子庙大殿廊房倒塌,由季札三让王位,德性感人,激起季子庙周边三县(丹阳、丹徒、金坛)官员民众捐款之事故人留下此碑为功德碑。这块已经破碎再拼拢来的石碑上,刻着丹阳、丹徒、金坛三县民众捐款修建季子庙的姓名和捐款额,因九里铺地处丹阳、丹徒、金坛三县交界,三县民众不忘季子先德,共同缅怀先贤,集资修庙。


九里季子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江南名庙。历代经过几次大修,每次大修后都要立一块石碑,以彰显经办人和捐款人的功德,所以庙内碑刻多,引得许多文人雅士前来研读碑文,欣赏文采。


季子庙一进大门就有两块石碑立着,这是清代道光八年大修季子庙时,丹阳、金坛、丹徒三县老百姓捐款的功德碑。正背面密密麻麻刻满了捐款人的名字、住址和捐款数额。道光年间的清朝虽然已经走下坡路,但是国内一百多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人民生活安定,这时距鸦片战争还有几十年时间,所以捐款的人多,足见当时的盛况。这两块碑是砌在头山门墙里的,未曾被毁,重建季子庙时被移到这里作影壁。


其中,有些碑文是名人写的,文采飞扬。如清朝顺治年金坛人蒋超写的《重修季子庙碑》,蒋超是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写这篇文章时只有23岁所以,从前经常有很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前来季子庙瞻仰和研读碑文,获益匪浅,这也充分证明九里季子庙文化底蕴深厚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地板
发表于 2023-6-18 14:13: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又改了吗?从小我们那边的标语都是“上茅山,徊九里啊”
     
5
发表于 2023-6-18 18:02: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金坛没有季子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