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32|回复: 3

[众观天下] 温馨提醒来了!出现这“三低”,就要警惕抑郁症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7 08: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一些人受困于疲乏、失眠、焦虑、抑郁等心身相关问题。在江苏省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科普专家库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袁勇贵看来,心身疾病治疗前的识别尤为重要。要通过专业评估,配合病史采集和沟通技巧,做到识别到位,各类疗法、治疗手段及高质量药物才有用武之地。






心身障碍识别度低


致患者处于低效求医困境


111.jpg


1982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类——1981》首次将“心身疾病”纳入精神疾病诊断中,从此心身疾病正式进入公众视野。2019年,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将心身相关障碍分为现在普遍认可的9类:心身反应障碍、心身症状障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应激相关心身障碍、躯体症状相关障碍、与心身医学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和心身综合征。






目前,针对在综合性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人群构成比例问题,研究人员已基本形成共识,即“三三分”:心身相关障碍、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障碍、躯体疾病各占1/3。由此可见,相关患者不能忽视精神心理科的干预。






袁勇贵认为,目前心身障碍的识别度较低,相当数量的心身相关障碍患者缺乏准确识别,或长期处于反复、低效求医的“患病”状态。他曾接诊过不少抑郁症患者,起初都表现为躯体化症状,走了不少弯路。有个患者肚子疼,在多家医院的消化科看了4个月,住了好几次院,都没有检查出问题,反反复复地折腾。病人觉得病看不好,想要**,家人着急了,赶紧把他送到了心理科。结果一检查,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抑郁症患者。这类患者往往成为医疗资源的高度使用者,反复到医院各科室就诊,重复做检查、治疗,最终导致医患双方对诊疗活动均不满意,甚至引发医患矛盾。






每一个症状都有它的意义和原因。袁勇贵建议,如果躯体症状查不出原因,一定要考虑到是不是情绪导致的躯体化表现,要及时到心理科就诊。从心理这个角度来考虑,一些问题就有可能解决了。









抑郁症是否遗传?


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也与环境有关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很高。袁勇贵解释,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不同于一般概念中的遗传病。它是一种遗传作用和环境作用交互的疾病,遗传度大约在40%左右。






袁勇贵说,在之前网络访谈、咨询中,不少网友在访谈开始前就提出了抑郁症相关问题,但又会临时将相关问题删去,似乎有些“讳疾忌医”。对于这样的现象,袁勇贵表示十分理解,“这也是可能存在抑郁倾向的症状之一,做事犹豫不决。”









抑郁症判断标准:


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 运动减少





在和患者、家属及网友的互动中,袁勇贵被问到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判断是否有抑郁倾向。袁勇贵表示,抑郁症发病的具体原因还不明确,但可以通过一些标准来进行判断。为了更加通俗易懂,袁勇贵将判断标准概括为“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运动减少。“如果身边的朋友出现状态突然转变,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经常失眠、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中的任何一条,就要建议他(她)及时到医院就诊。”




袁勇贵举例,网友“走饭”(后因抑郁症**)微博中的一些话语,就有着严重的抑郁情绪,如“我特别不孝,每次跟我妈打电话我都在哭,我一点点都不强大,我就想躲谁胳膊底下睡懒觉。”袁勇贵分析,这样的心情势必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患者可能因此感到兴趣欠缺、提不起劲,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抑郁症能否治愈?


可以治好,但存在复发可能性





公众人物和白领,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袁勇贵表示:“这两类人群往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经常会出现过度劳累的情况,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高。这些都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对于抑郁症,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认识:心理疏导很重要,说说话聊聊天,能够及时排解情绪。对此,袁勇贵认为:“抑郁症首选还是药物治疗。‘话疗’只能适用于轻度抑郁症,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可以有一定的帮助,但非常有限。”现在,不少医院都开始了心理科门诊,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的结合,来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






抑郁症这种“精神病学中的感冒”能否治愈?答案是肯定的,是可以完全治好的。虽然还会有复发的可能性,但只要通过自我调节和及时治疗,复发后的抑郁症依然能够治好。









身边人好像有了抑郁倾向


我们该如何正确帮助?





“朋友好像有了抑郁倾向,一点点小事就会自责上半天,我应该怎么办?”






袁勇贵指出,如果身边人出现了抑郁倾向,关键是要帮助他们及时就医,同时应该保持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如果朋友出现不适的情况,千万不能理解为“没病装病”。同时对患者的内心状况保持了解,一旦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应当立刻警觉,防止悲剧发生。“其实大多数的**都并非毫无征兆,在其发生**行为之前就已经有一些蛛丝马迹,但是身边人往往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如果能够早期发现信号,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一些**行为或许能够避免。”









来源:综合网易、现代快报、央视网

     
发表于 2023-7-8 06:13: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