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21|回复: 0

[众观天下] 你家的蚝油、料酒还放在灶台边吗?可能发霉诱发疾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0 08: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现在大部分人家里应该都有一瓶蚝油吧?它是不是被随手放了在橱柜里或者灶台边?


其实,蚝油正确的储存方式是要放入冰箱冷藏,否则有可能会变质。


看!有图有真相👇
微信图片_20231120085546.jpg
(图源:自己拍的)


有些朋友是不是已经懵了?


蚝油放了这么多年都错了?


那其他调料呢!醋、酱油、料酒、五香粉有没有放错?


食物之所以要放进冰箱,是因为冰箱冷藏层温度在4°C以下。


而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中,有一个叫“温度危险区”的名词,指的是4-60°C这个范围,许多不良微生物可在这个温度危险区间快速繁殖,调味料也不例外。


因此,根据香港消委会的建议,日常的调味品该这样储藏[1]:


1.室内阴凉干燥处储藏:


干燥香辛料(如:脱水磨碎或完整的香料、五香粉、胡椒粉等);


粉状调味料(如:盐、糖、鸡粉、生粉等);


食用油;


豉油。


2.可以不放进冰箱:


料酒、醋。在浓度高、无风味食材添加的情况下,大多放阴凉处即可。


3.放进冰箱冷藏:


香料混合调味科及调味酱(如芥末酱、沙茶酱等);


含蛋、牛奶,蔬果成分的调味品(蛋黄酱、沙拉酱、番茄酱等);


豆豉及其他发酵制品(如鱼露、虾酱);


其他调味酱汁(如蚝油、叉烧酱)。


除此之外,所有调味料都有一个共同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都应尽可能地远离炉灶[1]。


一方面,烹饪时炉灶温度高,易加速调味料氧化,导致细菌滋生。


另一方面,蒸煮时产生的水蒸气容易让调味料受潮,导致发霉的风险增加。


先上答案👇


不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标签写得不全,或者难辨认的情况下,用下面这个方法,就可以从源头上分辨调味料储藏方式。


1. 看调味料的盐含量高不高


上文提到的豉油,之所以不用冷藏,就和盐分有关。


在微生物学界,有一个概念叫做“水分活度”[2],因为水分之于微生物,如同氧气之于人类。


水分活度一下降,微生物便死一大片。


而盐中的氯离子、钠离子,可以快速地和水分子结合,让水分活度飞速下降。


此外,微生物环境中的盐分上去了,微生物细胞中的水分,便会快速往外流,从而导致细胞缺水,生长迟缓,或直接死亡。


所以豉油作为一种含盐量极高的调味料,不易坏,故可以不进冰箱。除非,你做饭的频率很低,或处于室温高、湿度高的环境,那么也可以把它冷藏,避免发霉[1]。


但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调味料虽然盐分很高,但因其中添加了高蛋白的风味食材(比如鱼露、虾酱、豆豉酱、蛋黄酱、叉烧酱等酱料),盐度降低,很容易发酵变质,所以也得放进冰箱。


2. 看酸碱度(pH值)高不高


科学家在研究微生物活动的时候,会特别留意一个指标“细胞膜电荷”,就类似于医生通过“心电图”监测病人一样。


研究发现,微生物环境的pH值,会对微生物的“细胞膜电荷”造成很直接的影响[3],而且绝大多数致病微生物中的蛋白质对pH都很敏感。因此,控制好pH值,对食品安全有很重大的意义。


普通的白醋、陈醋就是一种pH值很低、酸度很大的调味料,给微生物创造了一个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所以无需冷藏。


但是同理上一段说的,有一些加入了风味食材调制的醋,如做猪脚姜用的甜醋,里头加了生姜、丁香等香料,微生物环境的“宜居”程度上涨,开封后可能得冷藏。


值得一提的是,不要把食用油放冰箱!因为虽然冷藏可延长它的新鲜期,但在低温下,因为饱和脂肪的凝固,油容易变得浑浊。而且反复从冰箱中取出,容器内反而容易凝结水珠、滋生细菌。


最后,请大家再复习一下这个知识点:


不是所有的发霉、变质现象,都是能够被肉眼看出来、被鼻子闻出来、被舌头尝出来的!之前酸汤子致死9人的事件就是最惨痛的警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转发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调味料正确的储存方式!


参考文献


[1]https://www.consumer.org.hk/ws_chi/news/press/526/condiment-storage.html


[2]Institute of Medicine (US) Committee on Strategies to Reduce Sodium Intake; Henney JE, Taylor CL, Boon CS, editors.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10.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0952/


[3]姚成灿, 黄耀熊, 李校坤,等. pH值对红细胞膜力学特性和胞内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J]. 科学通报, 2003, 48(10):1050-1053.


来源:腾讯医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