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74|回复: 1

[众观天下] 老年人看不懂表情包,就没法跟年轻人愉快交流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3 09: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今,无论男女老少,在线聊天必不可缺的就是表情包。这年头,没几百个表情包都不好意思出来混。虽说大家都在用表情包,但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在画风上却是截然不同的。


从表情包的使用来看,年轻人用的表情包往往包含多种元素,情绪更复杂,放在不同语境下确实可能会出现歧义,而长辈们使用的表情包则主打一个直来直去正能量,很难会错意。


而当两代人用表情包在一起聊天时,不仅画风有一种“乱入”的感觉,而且在表情包的理解上常常出乎意料,主打一个独特理解。


微信图片_20240323092159.png
图|作者自制


长辈们发的表情包常常让年轻人感到有些尴尬、哭笑不得,而年轻人爱用的表情包在长辈看来往往又过于“抽象”、不知所云。


以前我们只知道两代人在观念上常常会存在代沟,没想到现在连发个表情包都有代沟了,这还能不能愉快聊天了?


那么,为什么在表情包和 emoji 的理解上会出现代沟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错的也许不是你我


而是表情包




要找到表情包理解代沟的问题所在,也许我们要从表情包的本源开始找起。
最初的表情符号由史考特·法尔曼(Scott Fahlman)在 1982 年首次设计使用,是由键盘符号组成的,例如用:-)表示微笑。


而 emoji 则是新一代的表情符号,由日本人栗田穣崇(Shigetaka Kurita)创造,在日语中 emoji 是表示图像与文字的合成词,其中 e 表示图片,moji 表示文字。相比起键盘符号,emoji 能够更生动地表达某种意思和情绪,例如图片、图片等。


emoji 也许有上限,可网友们的创造力是没有天花板的。热衷于“斗图”的网友们逐渐把一些有趣的聊天图集做成了成套的表情包,社交聊天 app 则把表情包做成了聊天的一种功能,方便网友们收集和发送,这下所有人都能愉快地用表情包来聊天了。


正所谓“一图胜千言”,理论上只要你的表情包够多,你甚至可以不打字而只发表情包,就能无障碍地跟别人聊天。


尽管表情包里的信息很丰富,但无外乎就是传达语义和情感两方面的信息,心理学家们在国外的 Twitter、Facebook、WhatsApp 以及国内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上做了很多研究,总结发现,表情符号一方面能够作为文字的补充,甚至替代文字来传达语义,另一方面,表情符号能够有效地表达情绪。


实际上,从表情包的诞生和演变过程就可以看出,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能更生动形象地表达这两层信息而出现的。


但心理学家和我们一样,也发现表情包有时候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人们总是会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来解读一个表情包,所以在聊天的时候就会出现歧义。


明尼苏达大学的一项研究对比了 304 名志愿者在不同手机平台上,对相同 emoji 的理解存在多大程度的误解,结果发现,确实有些 emoji 比较容易让人误解,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差异。


例如表示“惊讶”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会认为是“脸红”“尴尬”等含义。


微信图片_20240323092204.png
图|不同 emoji 在语义和情绪理解的歧义对比(Miller et al., 2016)


一项在微信上做的调查研究则发现,当有文字补充在表情包或 emoji 里,传达的信息会更加清晰和完整。


所以,有时候对方不理解或误解你发的表情包或 emoji 时,错的也许不是你们两个人,而是这个表情包本身就容易产生歧义,配点文字也许会更好。


表情包理解的年龄差异




我国有句禅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现在多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会有所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表情包的理解似乎也是如此。


一项跨文化的心理学研究招募了 523 名来自英国和中国的志愿者,他们的年龄从 18 岁到 84 岁不等,平均年龄为 36 岁左右。研究者用一个表情符号分类任务来测试他们对表情的正确理解程度,在这个任务中,研究者为他们提供了 4 个常用系统平台(苹果、安卓、电脑和微信)的六类表情,他们需要为这些表情找到合适的命名标签,一共 6 种:快乐、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和厌恶,如下图所示。
微信图片_20240323092206.png
图|4个平台上的6类情绪表情符号(Chen et al., 2024)


结果发现,对于惊讶、恐惧、悲伤和愤怒这 4 种情绪表情符号,志愿者的年龄越大,识别准确性就越低。


例如,老年人可能会把“恐惧😨”误以为是“悲伤”或“厌恶”,把“惊讶😯”误以为是“恐惧”等等。


而对于这样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两个可能的解释。


1


认知能力和策略的转变




网友们常常打趣说“果然脑子还是新的好用!”从认知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认知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就导致中老年人在理解和接受日新月异的表情包上是比较慢的,何况年轻人总是走在表情包潮流的最前线,也难怪长辈们实在跟不上。


此外,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年龄会影响一个人采取的认知策略。年轻人更倾向于采取探索性策略,喜欢接触和使用新鲜事物,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可能转向利用性策略,这使得他们比较喜欢依赖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轻易地接受新鲜事物。


所以,当年长的人看到新鲜事物能带来明显好处时,才会更加乐于接受它们,例如当父母发现新表情包能拉近他们和子女之间的距离时,父母可能会更愿意主动理解和使用它们。


2


对表情包理解的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行为或达成某一目标的自信心或信念。当一个人自我效能感较高时,ta 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新的挑战,相反则会对新的挑战采取回避、畏惧的保守态度。


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一个人对新鲜事物的自我效能感较高时,即使是中老年人,在理解表情符号时和年轻人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然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放眼全世界也是极快的,中老年人对于网络上的新事物本身就较为陌生,对此的自我效能感也普遍较低,加上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的含义常常是模棱两可和较为间接的,例如发疯文学表情包等,这可能会让中老年人难以自信地将新表情包纳入他们的交流系统中,因为害怕自己理解不对而导致被年轻人鄙夷,或让场面变得尴尬。


总而言之,表情包的使用确实存在代沟,但这并不一定会让年轻人和长辈无法愉快交流,如果我们能够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宽容,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新表情包,并帮助长辈理解表情包的意思,中老年人也能一样跟上年轻人的表情包潮流。


来源:科普中国

     
发表于 2024-3-23 22:3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亚太地区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