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0|回复: 0

[众观天下] 本想着减肥,却变成了暴食……如何跳出这一“怪圈”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5 08: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小刘:我前一阵子迷上了健身,为了减脂增肌,开始进行饮食结构的调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最近越来越控制不住想吃很多东西,吃完又感觉很愧疚,也没有采取任何举措把进食的能量快速消耗掉,反而变胖了。


医生:大部分人吃到好吃的食物时会有幸福感,所以很爱美食。但有一种情况不会有幸福感,那就是一下子狼吞虎咽一大堆食物!当我们对食物的渴望超过了自我控制且频繁发生不受节制的大量进食时,反而感觉愧疚,这可能是心理出了问题。下面就来聊一聊暴食障碍!








什么是暴食障碍


暴食障碍属于进食障碍中的一种,多指长期反复发作的无法控制的快速大量进食,进食完可有内疚感、羞耻感,但没有一系列补偿行为。


其特点是反复发作性暴食,但没有神经性贪食所特有的不适当的补偿行为,即患者并不会采取引吐、导泻等方法来控制体重。














暴食障碍的诊断要点和严重程度




诊断要点


①无法控制的反复性大量进食: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通常<2小时)进食大量食物,进食量大于大多数人在相似情况下的量。发作时有失控感,如不能中止进食、不能控制吃什么或吃多少。


②进食特点符合下列情况:快速进食,进食速度较正常情况下快得多;在没有饥饿时也会进食大量食物;一直吃到腹胀不适为止;往往会选择一个人进行而避开他人;进食后出现厌恶、内疚甚至抑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


③对暴食感到显著的痛苦,包括在暴食期间或以后的不愉快感、对远期的体重和体形感到担忧。


④在3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出现1次暴食。


⑤暴食不伴有经常性的补偿行为,但不排除偶尔出现。






严重程度


暴食障碍按发作频率分为轻、中、重和极重4个等级,依次为平均每周1~3次、4~7次、8~13次和>13次的暴食行为。






哪些情况容易引起暴食障碍


与大多数心理疾病相似,暴食障碍与遗传、社会环境、心理压力都有一定关系,即它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有研究报道,长期情绪不良,如抑郁、焦虑等,可促发暴食;多次节食后、长期不规律进食,也容易出现暴食;如果患者对自身形体不满意、人际关系敏感、性格冲动性等,有可能将暴食作为一种发泄方式。


另外,在特殊人群中,尤其是减重人群中,暴食障碍的患病率也明显增高。






暴食障碍的治疗


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综合治疗。


心理治疗是首选,主要是控制患者暴食前的冲动情绪。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和行为减重治疗均对暴食障碍有效。


药物治疗有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和减肥药。抗抑郁药中,氟西汀被证实最有效。奥利司他、西布曲明等减肥药也被证明对暴食障碍有效。有研究显示,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对暴食障碍的缓解率为48.7%,与认知行为疗法相当。








误区.


暴食障碍比神经性贪食更严重。






频繁地出现暴食行为,可能患上了暴食障碍或神经性贪食,这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净化”行为和体重上,一般神经性贪食患者的体重往往正常或偏轻,存在“净化”行为,而暴食障碍患者则往往偏胖且没有明显“净化”行为。


一般定义下的“净化行为”有催吐、泻药、禁食、大量运动等。相对而言,神经性贪食可能更危险,因为以催吐为代表的“净化”行为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更大危害。




怀疑自己有暴食障碍倾向时应该这么做


①认知:暴食不是简单的贪吃,可以发展成心身疾病,需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也不必恐慌,也不用否定自己的行为。


②接纳:接受现在的自己,控制情绪,耐心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逐步做出改变,必要时可寻求家人和医生的帮助。


③改善:改善进食环境,改变进食速度,了解食物,控制卡路里,享受进食的过程。


④调整:强化正确认知,调整心态,去除偏执,不用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放下自卑,培养自信。


⑤沟通: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经历的痛苦、产生的负面情绪,与值得信赖的家人、朋友沟通,培养自己的解压方式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家庭医生在身边——健康生活常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