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7|回复: 0

金坛才女贺双卿:清代第一女词人的二十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2 22: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在圆明园去世,同年秋,弘历继位,为后世所称道的康乾盛世在此时还仅仅是一个初生的苗头。

那一年,二十一岁曹雪芹还未从被抄家的阴影中走出,《红楼梦》的原型《风月宝鉴》还只是青年心底一个模糊的大观园。

他当然不会想到,有个活像他书里走出的女子,那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高才女子,永远留在了这一年。


这个女子,叫贺双卿。


1

旧时贫苦人家的孩子,名字起得总是很随意,随随便便以家中排行称呼。比如明太祖朱重八。

贺双卿(1715年-1735年),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间人,江苏金坛薛埠丹阳里人氏(金坛薛埠方山),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为家中第二个女儿,“双卿”顾名思义,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孩双卿自幼天资聪颖,灵慧超人,七岁时就开始独自一人跑到离家不远的书馆听先生讲课,十余岁就做得一手精巧的女红。长到二八岁时,容貌秀美绝伦,令人“惊为神女”。她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天赋、最具才华的女词人,后人尊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



贺双卿不仅诗才冠绝当时,其出身之贫寒、身世之悲凉亦世所罕见,自古红颜多薄命,恹恹无语向东风。双卿悲惨的人生遭际使她的词感情凄怨愁苦,缠绵悱恻,格调含蓄细腻,意旨幽深,风格哀婉凄恻,感人肺腑。诗词内容多为自伤其悲惨命运,读来催人泪下。

像这样家庭的普通女孩,人生就像被刻好了模板:出生、在家劳作、出家、在婆家劳作、生子,然后老去。中规中矩地过完平淡的一生。

小双卿本来应该按照这个模板,按部就班地做好一个标准的姑娘。

可终日劳作的父母没有精力把孩子时时带在身边管教,小姑娘颇有灵性地跟着在学馆做杂役的舅舅,守在学馆的窗下,偷听塾师授课。

这本来是极不合规矩的,曹公笔下记录的当时女子,即便是公府小姐,也不过“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奈何小姑娘好学,竟在塾师的默许下坚持了整整三年。

再大些,父母也渐渐上了心,教她女工针线,小双卿渐渐地会用一些自己绣的小玩意儿跟书馆里的人换诗词来读,又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小楷。



《金坛县志》曾记载她“小楷亦端妍,能于一桂叶写多心经。”


这个时期的贺双卿,已然是一个诗词书法皆小有所成的才女。


纵观历史上叫的出名姓的才女,哪一个不是命途坎坷,身世浮沉?

贺双卿的才女时光,断送在她父亲走的那年,那一年她十八岁。


2

一个才女价值几何?

是卓文君当垆卖掉的一壶酒?还是李香君定情的一柄桃花扇?

或是,三石谷子

金坛绡山村周家用三石谷子换来了一个年轻能干的新媳妇。

纵然有惊绝一时的才情,在这个乡野贫苦的家庭也只是“不当饭吃的东西”。





贺双卿在夫家的日子,过的并不算很好,从她的词里可见一斑:


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

小田新麦上场时。

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

日长酸透软腰肢。

“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可见他的夫家,并不怎么好相处,毕竟三石谷子换来的劳动力,需物尽其用。

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贺双卿也从未放弃过她的创作,条件简陋,缺少纸笔,她索性不用,只用树枝蘸粉写在树叶上。

西青散记,载绡山女子双卿词十二阕。双卿负绝世才,秉绝代姿,为农家妇。姑恶夫暴,劳瘁以死。生平所为诗词,不愿留墨迹,每以粉笔书芦叶上,以粉易脱,叶易败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日用细故,信手拈来,都成异彩。”——《白雨斋词话》


贺双卿留给后人的诗词不多,内容大多写她嫁人后在夫家的生活,字里行间带着挥不去的凄楚。

其中只有两首,写给她的同性好友。


喜初晴,晚霞西现,寒山烟外青浅。苔纹干处容香履,尖印紫泥犹软。

人语乱,忙去倚、柴扉空负深深愿。相思一线,向新月搓圆;穿愁贯恨,珠泪总成串。

黄昏后,残热犹怜细喘。小窗风射如箭。春红秋白无情艳,一朵似侬难选。

重见远,听说道,伤心已受殷勤饯。斜阳刺眼,休更望天涯,天涯只是,几片冷云展。

——《摸鱼儿·谢邻女韩西馈食》


写下这首词的时候,贺双卿正犯疟疾,好友韩西归宁,临回夫家之前来探望她。

韩西不识字。

很难想象这个当世才女,在面对唯一女伴时本以为可以倾泻满腹才情,却发现对方大字不识的心情。

但也正是这个不识字的邻家女,成为了贺双卿不幸婚姻生活的唯一寄托。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


《白雨斋词话》中写到” 其情哀,其词苦。用双字至二十余叠,亦可谓广大神通矣。易安见之,亦当避席。”

好一个“易安见之,亦当避席”。

擅用叠词的女词人不多,一个叫李清照,一个叫贺双卿,两个人整整相隔631年。


3

同样受封建桎梏重重压迫,和敢于状告第二任丈夫的李清照不同,贺双卿至死还做着她的贤妇梦。

她始终以做一个好媳妇为己任,即使是对待苛刻的婆婆,也尽量做到谨慎侍奉,可这并不能换来丈夫一家待她多些好。





《西青散记》中记载她“事舅姑愈谨,邻里称其孝。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忤。”

不这样,又能怎样?

在女人只值三石谷子的年代,她别无选择。

离开枝头的花,香归香,却避免不了枯萎的时候,或早或晚。

嫁人的第二个年头,她身患疟疾,缠绵病榻,在床上颤抖着写下这首词。


依依孤影,浑似梦、凭谁唤醒!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最忙时,那得功夫,凄凉自整红炉等。总诉尽浓愁,滴干清泪,冤煞娥眉不省。

去过酉、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永。正千回万转,欲眠仍起,断鸿叫破残阳冷。晚山如镜,小柴扉烟锁,佳人翠袖恹恹病。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

——《薄幸·咏疟》


也许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词里的哀怨愁思愈发浓烈。

她最终没有熬过这场病,她把自己留在了最好的双十年华。

饱蘸墨汁的笔头离开砚台,总有干涸的一天,她这一生写过许多诗词,仅留下一部薄薄的《雪压轩集》。


无独有偶,六百余年前的李清照在晚年也遇到了相似的困境,空有一身才气无人继承。

李清照晚年有一孙姓友人,他家的小女儿聪明灵秀,李清照很喜欢,主动提出把自己一身才华倾囊相授,这个小女孩却一口回绝掉,称“才藻非女子事也。”

这位孙姓女孩死后,陆游用赞许的语气把这段轶事写进她的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大抵千百年间的才女都是这样的,锦心绣口,咏絮之才,平白受制于时代的枷锁,空余史书轶闻叫后人悲叹。


菊意梅魂两自知,夕阳人去惊回时。

仙郎肯祭花神否,愿配**怨女祠。


清末词家黄燮清评曰:“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乃其所遇之穷,为古才媛所未有,每诵一过,不知涕之何从也。”

清人丁绍仪在《听秋馆词话》中写道:“双卿生有夙慧,嫁给金坛周姓樵子,家无纸笔,所为诗词悉芦叶写之。”

清代陈廷焯撰《白雨斋词话》评曰:“西青散记,载绡山女子双卿词十二阕。双卿负绝世才,秉绝代姿,为农家妇。姑恶夫暴,劳瘁以死。生平所为诗词,不愿留墨迹,每以粉笔书芦叶上,以粉易脱,叶易败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日用细故,信手拈来,都成异彩。"



双卿,等等来世吧,若有来世,惟愿天下女子皆可了无拘束,执笔写心。







注:人物传记《金坛才女贺双卿》已于2011年7月21日出版


历时3年创作的人物传记《金坛才女贺双卿》,已于2011年7月21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被胡适誉为“清朝第一女词人”的贺双卿,康乾年间生活于金坛薛埠方山,自幼生性慧敏,笃心向学,仅靠窗外旁听,十几岁时便写得一手清新秀婉小词;后嫁于当地周家,终日面对暴夫恶姑,带病劳作之余仍填词写诗,被收于《西青散记》得以流传,引起许多中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本书作者曹春保供职金坛政协负责文史资料选编10余年,曾创作长篇小说《情结》和《黑白人生路》。此次他得到炎黄文化研究会扶持,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七实三虚”原则为乡贤作传,取材百年史实,展现女词人22年的短暂凄婉人生。

期间,曹春保曾拜访求助清史研究专家二月河等权威人士,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强调故事的生动性、人物的悲剧性、语言的文学性,塑造出18世纪一位勤劳、美丽、善良、忍让而又屡遭无辜摧残的妇女形象。几易其稿,屡经审订后,22章20万字的《金坛才女贺双卿》,终于与读者见面。  


双卿作品大多散佚,后人只辑得其14首诗词,取名《雪压轩词》或《雪压轩集》。又因双卿出身贫苦,一生短暂,虽才华绝世,而知者甚少,生平事迹主要记载在清乾隆恩科进士金坛史震林《西青散记》及《华阳散稿》中。另外,《白雨斋诗话》和《听秋馆词话》中亦辑有双卿的部分词作或点滴的生平,但大多语焉不详。





乾隆二年(1737)五月,京师会试,史震林与同邑于敏中、于文骏、冯秉彝4人同科高中进士榜。

袁枚随园诗话》记载:史震林不仅散文写得好,诗词亦颇有新意。所以史震林可谓诗词字画,无不超妙,人称“四绝”。他的文学著作除《西青散记》外,还有《华阳散稿》、《游仙诗草》等,在清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

雍正十一年,史震林的堂姑父张修园接受史震林的建议,敞开薛埠绡山里耦耕书院大门,广收博纳本地与外县的各路学者文人,与他儿子交流学术文章。这样,姬山赵暗叔、金坛城内的王澹园、孟河郑痴庵、武进段玉函等一批文人雅士,经常聚集在绡山。也就在这一年,他们结识了同村周家刚娶的媳妇———一位貌美才高、德贞的女子贺双卿史震林在他的写实笔记《西青散记》中,以贺双卿所吟诗词为主线,串连了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真实记录了贺双卿这位绝代佳人的才、色、情、德以及她凄惨的命运,从而使这位清代杰出女词人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佳作长留**。

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在其长兄郁曼陀的推荐下,读了《西青散记》,曾写下诗曰:“逸老梧冈大有情,一枝斑管泪纵横,西青散记闲来读,独替双卿抱不平。”并打算以贺双卿为题材,写小说《双卿记》,但终未写成。

苏州大学清诗词专家严迪昌教授写成论文《“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疑事辨》,以严谨翔实地考证。






1997年,南京大学清代文学专家张宏生教授、美国汉学家罗溥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杜芳琴教授等一行专家学者,专程到江苏金坛薛埠方山作了实地考察,取得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和许多旁证,令人信服论证了历史上确有贺双卿其人专家们先后发表论文和专著证明:双卿不仅实有其人,而且就是金坛薛埠方山脚下的丹阳里人氏

杜芳琴教授还先后写了《贺双卿集》和《痛菊奈何霜:双卿传》两部专著。


来源:常州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