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6|回复: 0

中铁上海院副总工程师饶雪平:市域(郊)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7 20: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近年来,我国市域(郊)铁路建设步入“快车道”,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区域的市域(郊)铁路建设开启“加速键”,多条市域(郊)铁路相继投入运营,不仅重塑了区域交通格局,更成为推动都市圈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此进程中,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海院”)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与前瞻视野,深度参与了市域(郊)铁路从标准、规划至建设验收的全过程技术服务,见证了市域(郊)铁路的崛起,逐步成长为行业规划设计领域的龙头企业。
饶雪平中铁上海院副总工程师
近日,RT轨道交通专访了中铁上海院副总工程师饶雪平,他基于数十年的行业积淀,就市域(郊)铁路如何契合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分享了深刻的见解与前瞻的构想。
以都市圈为蓝图绘制四网融合新篇章
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功能和目标不同,市域(郊)铁路是以都市圈为规划研究对象,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规划市域(郊)铁路支撑都市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因此,饶雪平指出,市域(郊)铁路的规划设计需跳出单一城市的局限,将视野拓宽至整个都市圈层面。他强调,市域(郊)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其核心价值在于支撑都市圈的发展,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因此,在中铁上海院牵头编制的上海、杭州、福建、郑州等市域(郊)铁路规划中,都遵循这一理念,强化市域(郊)铁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功能地位,建成完善的轨道交通布局,构建多层次、融合型的轨道交通系统,有效支撑区域一体化发展。
饶雪平还强调,在规划设计中,必须贯彻四网融合的理念,通过跨区域、跨线路的互联互通,构建高效、便捷、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他以上海示范区线与浙江嘉兴、苏州城际/市域铁路实现互联互通,金山至平湖铁路与金山铁路互联互通,嘉闵线与苏锡常快线互联互通等项目为例,生动阐述了四网融合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上海市域机场联络线三中心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预留了长三角近沪城际市域(郊)铁路的统一调度能力,也充分体现了四网融合的理念。
推动资源共享与合理利用实现降本增效
面对市域(郊)铁路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饶雪平提出了“精准定位、成本优化”的策略。他认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紧密结合都市圈和新型城镇化的实际发展进程,合理确定市域(郊)铁路的建设时机与功能定位,避免过度超前或滞后。
同时,要深入挖掘既有资源潜力,通过优化建设规模、敷设方式以及机电设备选型等措施,有效控制建设成本,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他强调,市域(郊)铁路要重视敷设方式选择,尽量采用地上的敷设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省工程投资,另一方面为后续的更新改造预留更多可能性。从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经验可以看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不断更新改造以提高线路运能和运行效率、改善车站运营服务质量等,适应城市发展动态变化和不断变化的客流需求。
饶雪平还提出,要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共享,包括电力资源、工务维修资源、培训资源、车辆检修存放资源等。
以车辆检修存放为例,该环节需占用大量的用地,以及装备设施、人力和技术资源等,需全网统筹布局,多线共享。在尊重既有车辆基地规划建设现状的前提下,不断推进资源共享层次,合理进行区域性基地中心规划建设,有利于形成网络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关于市域(郊) 铁路在发展模式、服务需求、经济效益、标准体系、装备研发、运营模式及发展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思路,请关注“2024年第五届市域(郊)铁路发展大会”,9月5日-7日,苏州,不见不散!
饶雪平指出,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选址车站和车辆基地,可以促进周边土地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通过交通引导新城镇的布局和发展,创造客流的同时也将外部效率最大化。“这不仅能够提升市域(郊)铁路的综合效益,还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持续完善和创新技术标准体系
行业发展,标准先行。谈及市域(郊)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饶雪平认为,构建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当前市域(郊)铁路标准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持续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从规划建设到技术装备再到运营管理的技术标准体系。他强调,只有高质量全过程的市域(郊)铁路标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市域(郊)铁路的高质量发展。
中铁上海院作为市域(郊)铁路标准编制的重要参与者,正积极参与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并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升级。
前不久,国家铁路局发布了《铁路LTE移动通信系统设计规范》(TB 10522-2024)、《市域(郊)铁路静态和动态验收技术规范(试行)》(TB 10462-2024)、《铁路CBTC信号设计规范》(TB 10521-2024)、《市域(郊)铁路列控系统技术要求第2部分:CBTC系统》(TB/T 3598.2-2024)等系列标准,凝聚了中铁上海院的智慧和力量。
2024年1月,中铁上海院和国家铁路局规划与标准研究院签订共建的“市域(郊)铁路发展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旨在开展规划设计、建造施工、运营管理等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标准制修订、产品研发等研究工作,共同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中心,为行业发展提供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的智库支撑,共同推动市域(郊)铁路的高质量发展。
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质生产力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各行各业,引领着创新与变革的浪潮。对于市域(郊)铁路而言,这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更是推动区域一体化、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饶雪平认为构建市域(郊)铁路新质生产力,需要从规划设计、建设建造、运营管理三个阶段,构建体系化的新质生产力。
比如,在规划设计阶段,要注重发挥市域(郊)铁路的功能,结合都市圈发展实际需求、新型城镇化布局,利用新的手段,统筹资源,合理规划市域(郊)铁路的线路和站点,规划布局更加合理的市域(郊)铁路。
在建设建造阶段,要利用新的技术和装备,提高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对环境、交通的影响,保证建设的安全可靠。
在运营阶段,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探索智慧管理、智慧调度、智慧安检、智能客服等创新应用,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精准和人性化的出行服务和体验。
近年来,中铁上海院躬身入局,不断探索新技术的应用,构建市域(郊)铁路新质生产力。比如,针对市域铁路运营公司的组织架构特点,定制化开发了“上铁智慧”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维修管理信息系统、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等系列产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提高运维效率、提升旅客服务质量、保障运营安全,目前该系统已在市域铁路项目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以综合维修为例,“上铁智慧”管理信息化系统具备容器部署灵活性、资源调度高效性、数据传输安全性、集群节点扩展性、负载均衡可靠性等优点,实现了管理流程标准化、业务功能模块化、计划生成自动化、协同作业智能化,真正提升了市域(郊)铁路运营管理水平。
采访的最后,饶雪平表示,当前我国市域(郊)铁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还有诸多工作亟待探索与突破。比如,如何进一步提升市域(郊)铁路功能,如何提高市域(郊)铁路与都市圈的适应性,如何提升客流强度、降低投资建设和运营成本,如何深度推动四网融合等,这些都需要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站城融合发展、新技术运用等每一个环节深入研究,提出适用性的解决方案,助力市域(郊)铁路高质量发展。
作为市域(郊)铁路设计领域的核心企业之一,中铁上海院始终站在行业前沿,以规划好、设计好每一条市域(郊)铁路为己任,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展望未来,中铁上海院将秉持初心、砥砺前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持续在标准制定、规划引领、设计创新、站城融合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索与实践,为市域(郊)铁路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