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33|回复: 0

[专题特刊] 胸痛不一定是致死性的,细数以胸痛症状为主的疾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24 08: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临床上,胸痛较为常见,可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但胸痛的临床表现不一、病因各种各样,危险性差异悬殊。因此,我们要重视胸痛,但也不用谈“胸痛”色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胸痛。
什么是胸痛胸痛是由各种因素刺激胸部的感觉神经纤维而产生痛觉冲动并传至大脑皮质的痛觉中枢而引起的症状。
胸痛有哪些病因胸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多样,如心血管疾病、胸壁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纵隔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带状疱疹、过度通气综合征、脾梗死、神经症等。
胸痛有哪些类型按胸痛对生命的威胁程度,可分为致命性胸痛和非致命性胸痛。其中,前者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致命性胸痛常见于哪些疾病①急性心肌梗死:多数患者无明显诱因,表现为胸骨后压迫感、烧灼感、濒死感,可向肩颈部、左上肢放射,程度多较重,持续时间长(常>20分钟),多数伴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或症状不典型。②主动脉夹层:常发生于高血压或结缔组织病患者,表现为突发前胸或胸背部持续性、撕裂样或刀割样剧痛,多向肩背部放射,尤其沿着肩胛区向胸、腹及下肢等处放射,大多数患者难以忍受,疼痛范围广,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双侧脉搏/血压不对称。③肺栓塞: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急性起病,可表现为胸痛、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气促、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咯血、晕厥、咳嗽、心悸等症状。④气胸:患者起病前可能有持重物、屏气、进行了剧烈的体力活动等诱因,多急性发作,表现为突发一侧胸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短暂,继之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刺激性咳嗽。
非致命性胸痛常见于哪些疾病①稳定型心绞痛:多于运动、受凉、情绪激动、饱餐后发生,表现为胸骨后压迫感、沉重感、烧灼感,可向肩颈部、左上肢放射,持续时间短,休息可缓解。②支气管炎:表现为胸部中央隐痛、不适感,有发热、咳嗽、咳痰、轻度胸闷、气促等症状。③肺炎、胸膜炎: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伴或不伴胸痛,胸痛表现为患侧胸膜炎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改变体位时疼痛明显。④食管反流:表现为上腹部及胸骨后不适感、烧灼感、针刺样或牵拉样痛,进食通过缓慢并有滞留感或轻度哽噎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缓解。⑤纵隔肿瘤:表现为缓慢性胸骨后疼痛,不剧烈,亦可无胸痛,可伴有胸闷、气促、干咳,亦可有吞咽困难、声嘶、肋间神经痛等症状。⑥膈下脓肿、肝脓肿:表现为右下胸部持续性疼痛,但不剧烈,以及右肩部放射痛,伴持续的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⑦脾梗死:表现为突发左上腹、左下胸疼痛,向左肩部放射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伴发热。⑧带状疱疹:可见成簇的水疱,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烧灼痛或针刺样疼痛,但疱疹不超过体表中线。⑨软骨炎:表现为突发一过性疼痛,可有局部压痛,且位置明确。⑩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胸部隐痛或紧缩感,可伴胸闷、气促、四肢发麻、精神紧张,与活动无关,可有其他精神症状。
误区解读误区1:胸痛一定都是致命的。不一定。就算是致命性胸痛,及时诊治也可得到控制。
误区2:胸痛不需要立即去医院检查。不是的,一定要尽早去医院就诊。导致胸痛的原因有很多,患者自己往往难以分辨是否为致命性胸痛,应及早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第一时间明确原因,以免贻误宝贵的抢救时机,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
误区3:胸痛要第一时间给亲属或朋友打电话。不是的。急性胸痛特别是高危的胸痛,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亲属或朋友不能给予专业的救治帮助,很多患者就是在等待中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正确的做法是先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再通知亲属或朋友。
误区4:“我”还年轻,不至于得心脏病。错。近年来,年轻的急性胸痛患者呈增多趋势,这些患者处于年富力强阶段,平时无不适,一旦胸痛,便自认为休息一下就好了,所以更易疏忽,错过了最佳的就诊时间。正确的做法是出现急性胸痛马上就医。
误区5:对于已经无意识的患者,等医生来了再说。错。大脑对缺血的耐受时间仅为4~6分钟,若心脏停搏,每延迟抢救1分钟,抢救的成功率就会下降7%~10%。因此,对于已经无意识的患者,应立刻进行现场的初级心肺复苏。大家平时应尽可能学习并掌握初级心肺复苏技能,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 医生 (2).jpg
小贴士如何预防胸痛①保持良好的生活起居: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及熬夜,尽量不观看紧张、恐怖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②保持身心愉悦:忌生气、焦躁、忧郁。③戒烟限酒。④控制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低脂肪、低糖饮食为主;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量少;不宜喝浓茶、咖啡。⑤劳逸结合: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饱餐后不宜立即运动。⑥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根据自身的健康情况、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如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打乒乓球、跳健身操、游泳等;建议保持每周运动3~5天,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家庭医生在身边——常见症状识别与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