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8|回复: 0

上阮花鼓戏——融合江南民间戏腔、曲调与河南花鼓戏的戏剧演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7 21: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阮花鼓戏流传于金坛区薛埠镇上阮村及周边地区。上阮村历史悠久,位于金坛西南部,与溧阳市后周镇、竹箦镇交界


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约四五百名来自河南省罗山县与光山县的移民,一路辗转到达金坛茅山上阮村定居下来,并在此地繁衍生息直至如今,当地不少居民的言语中,依旧保留着浓浓的河南乡音。


这批移民中,有许多会唱老家河南花鼓戏的人,来到江南后,受到江南戏曲和民间曲调的影响,将江南民间戏腔、曲调与河南花鼓戏相融合,并运用到戏剧演唱之中。


在岁月的流转中,上阮地区的戏剧演唱渐渐形成了一个既类似于又不同于河南花鼓戏的地方新剧种。唱腔饱满、曲调优美,既有河南花鼓戏的韵味,又充满江南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世纪60至70年代,这个历经融合的新剧种在当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流派,被称之为 “上阮花鼓戏”。上阮花鼓戏唱腔抒情丰富,曲调旋律优美,富有浓郁的中原、江南戏剧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观赏价值。上阮花鼓戏曲调主要有悲腔、桃腔、拦马调、不留子等,演出时出场7至8人,伴奏乐器有二胡、中胡、琵琶、三弦、竹笛等,打击乐器以锣、板鼓等四大件为主。其剧目丰富,如《上桑柳》《药茶记》等,虽与传统戏剧同名,但腔调独具个性,其曲调丰富多样,悲腔婉转哀伤,桃腔欢快活泼,每种曲调都能精准传达情感。


上阮花鼓戏是金坛茅山文化的瑰宝,是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交融的珍贵结晶。近年来,上阮村积极举办上阮花鼓节,为上阮花鼓戏搭建传承舞台,同时也热切期待大家携手关注,共同助力上阮花鼓戏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让其独特魅力绵延不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