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6|回复: 1

[众观天下] 长期感受不到快乐的人,可能不是抑郁而是进入了困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9 09: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上司批评了自己一句,就不停地复盘和检讨自己哪里做错了,没心思去做其他工作;
朋友评价了一句自己今天的穿着,回家就不停照镜子,老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对劲……
其实,这是内耗者的一个共性——穷思竭虑。即反复咀嚼、回味一件事,特别是让人不愉快的回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打破的思维习惯,甚至再也感受不到快乐。
为什么我们会不受控地陷入“穷思竭虑”中?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思维习惯,走出内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强迫性穷思竭虑,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遇到焦头烂额的事情时,把注意力从负面情绪转移到思考问题的根源上,会更有安全感。
微信图片_20250219090536.jpg
本质上,“穷思竭虑”是我们应对负面情绪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反复思考时,你会认为自己能重新夺回事情的掌控感,并有机会推翻不好的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是由于个体认知不可调和,产生和事实截然相反的诸多观念,导致个体失去“统觉(apperception)”能力。
如果你经常陷入“穷思竭虑”而无法自控,那么就要小心:你可能已经产生“强迫思维”。产生“强迫性穷思竭虑”的人,很容易会对已经既定的事实,反复思考、反复推翻、反复求证。自己有时也知道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最后无法自控。
心理学家 Nolen·Hoeksema 提到:不断陷入反刍思维,是应对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包括重复和消极地关注痛苦,关注可能的原因和后果,不断思考让自己感到抑郁的内容,试图通过找到答案,来让自己好起来。
然而,用穷思竭虑来逃避现实,很可能会陷入更长时间的焦虑和抑郁。穷思竭虑的人总以为,思考能带来掌控感和安全感,只要找到答案,一切都会好起来。
实际上,这份过度思考把自己置于很危险的境地:不断回顾过去的决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深感焦虑、过度担心别人的看法、对外界的一切反馈都敏感多疑……


很多时候,你过度思考和担忧的问题本身没有现实意义,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暂时性的心安而已。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穷思竭虑?
穷思竭虑者的过度思考,绕不开三个深层动机:
1积极假设
对想太多抱有积极假设,认为“只要把问题想清楚搞明白了,我的问题就解决了,症状就能改善”。自认为思考就能解决问题,却永远找不到答案,不仅没有换来心安,反而越来越痛苦。
心理学家 Nolen·Hoeksema 解释道:“穷思竭虑者,会无意识陷入到对强迫观念和症状的反刍之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解决症状,实际上在维持症状,此类对思维反刍的信念,反而会导致反刍思维一直持续。”
2认知失调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做过一组实验,请被试者做很无聊的事,比如卷毛线,但要其对后面的被试者撒谎:“这个活动很有趣。”
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撒谎后会得到 10 块钱,另一组什么都得不到。结果发现,什么都没得到的那一组更容易出现认知失调,因为他们需要思考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撒谎行为:“我一分钱也没有得到,到底为什么要撒谎呢?”
费斯汀格的解释是:被试者心口不一致时,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这很无趣”和“我对别人说这很有趣”,两者相互失调。
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TA们便要找理由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由此可见,生活中存在大量冲突的人,更容易为了给自己找一个理由,陷入穷思竭虑:
“嫁给他太痛苦了,但大家都劝我别离婚。”
“体制内的工作太无趣了,但很多人都很羡慕我。”
“我一点都不喜欢社交,但大家都说我太内向了。”
到底哪个认知才对?这类过度思考,其实都是在找理由解决认知失调带来的焦虑与不安。
3强迫抑郁
很多心理诊断,都将“穷思竭虑”归为强迫性思维的一种。它比较容易出现在有强迫倾向的人身上,比如反复思考:“我走的时候到底锁门没有?”“天然气关了吗?”“窗户关了吗?”而强迫倾向的根源,是用高控制的强迫行为来对抗负面情绪。
所以,穷思竭虑者会通过极度关注生活中一些小细节,为之无尽的思考,来对抗情绪上的难受。
此外,穷思竭虑也可以归于持久的、循环的抑郁性思维。我们能在很多抑郁情绪严重的人身上,看到穷思竭虑这种常见表现,比如:心情差的时候更容易胡思乱想;心情转好了,就自责自己为什么要过度思考。
由此,反复内耗,无法放过自己。
如何戒掉穷思竭虑的思维习惯?
心理学家 Guy Winch 在演讲中提到:研究表明,哪怕只是分心短短两分钟,都足以打破那一刻的穷思竭虑。
如果你正处于穷思竭虑的状态,试试分心两分钟,你会发现效果立竿见影,症状好转很多。
这个小练习适用于偶尔想太多的人,要是长期穷思竭虑,已经养成习惯,光是转移注意力恐怕很难产生改变。
这时,我们还能为自己做什么呢?
首先,停止责备自己。
在心中默念一句话:“不要责备过去的自己,当时的你就只有这个水平。”既然穷思竭虑是为了对抗负面情绪,那么,接受自己不那么完美,就会让穷思竭虑失去源动力。
怎么做到接受呢?具体操作起来,就是不责备、不否定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事情:
“任何人都有想不通的事,这很正常,想不通就别想了,或者休息会儿再想。”
“这件事、这个人说的话代表不了什么,没必要放大它。”
总之就是:接纳自己不完美,并允许一切发生。同时,探索自己的深层想法:“我之所以想那么多,是在用思考来驱散不安,或许我可以找找其他更好的方式。”


然后,允许自己适度发疯。
比起被囚禁在大脑的虚假设想里,主动**一些外界刺激,能让身体对外界的感知更敏感,从而离开思维困境。
比如,尝试蹦极、滑翔伞、攀岩、漂流等刺激运动;或者自言自语、手舞足蹈、在床上打滚、和朋友一起压马路……做一些看似“发疯”、但可以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事情。
最后,用行动覆盖思考。
在穷思竭虑的循环中,我们 80%的精力时间都专注在“想“和“感受”上,也就是停留在自己创造的虚假而消极的世界里。
所以,要打破这种局面,我们就要把 80%的注意力挪到其它地方——客观的当下、具象的事情。
动起来,去做好每一件具体的小事,是驱散不必要的忧愁最直接、最关键的方式。去跳绳、跑步、打扫房间、找人聊天、写作、画画……
行动可以冲开头脑的束缚,使我们重新感受到身体的存在价值,进而把力量集中起来,让我们好好活在当下,活在现实中。
要是没有力量去行动,不妨在手腕上戴一根橡皮筋。意识到自己又开始想太多时,就弹自己一下,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按下暂停键,转移思绪。
如果以上方法你都试过,仍然难以从穷思竭虑的困扰中走出来,就要考虑抑郁症、强迫症的可能性,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治疗。


来源丨壹心理

     
发表于 2025-2-20 06:59: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马马虎虎过日子吧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