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0|回复: 0

【技术前沿】胶囊大小的起搏器,您见过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7 13: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近日,金坛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科主任吕远及何雪松副主任医师携起搏电生理团队成功为一名高龄患者植入无**心脏起搏器,给他86岁的心脏换上了强有力的“新马达”。
微信图片_20250227133005.png
患者,韩大爷,高龄,体型消瘦,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反复出现头晕不适,爬楼时明显,休息后缓解,至我院查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即收住入院。患者症状易反复,预后不佳,经我院心内科心脏起搏电生理专业团队讨论后建议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


传统起搏器与无**起搏器的区别
微信图片_20250227133012.png
传统起搏器体积大,需要在胸前制作皮肤囊袋并置放两根电极。但由于韩大爷年龄较大且瘦弱,如果植入传统起搏器,**的断裂、移位、感染,以及起搏器囊袋相关的并发症如:囊袋出血、感染、破溃等发生的风险较高。心内科团队经过了缜密评估,并且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为患者定制了最佳的手术方案——植入Micra无**起搏器。
微信图片_20250227133015.png
手术过程无需切开胸前皮肤做皮下囊袋,也无需经静脉在心腔内植入50余厘米长的起搏电极,只需借助导管递送系统,便将胶囊大小的起搏器固定在心脏右室腔内。经过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心内科团队的紧密协作,40分钟后,韩大爷在导管室便顺利完成了无**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手术,和家人满意地返回病房。术后程控提示起搏器感知和起搏功能均良好,术后胸片等均无异常,患者次日便可下床活动,现韩大爷已康复出院。

吕主任介绍:无**起搏器体积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体积1立方厘米,比传统心脏起搏器减小93%,重量仅约2克。无**起搏器手术无需经静脉植入心内膜**,而是以微缩胶囊的形式植入患者的心腔内,因此也无需皮下切口和囊袋,无**相关并发症,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同时,由于没有囊袋等皮下植入物,植入后的患者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治疗体验,安全性与稳定性也比较好。


健康科普
微信图片_20250227133020.png
1. 无**起搏器适用人群有哪些?
存在传统起搏器植入径路异常的患者;反复起搏系统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终末期肾病及血液透析的患者;其他临床情况或合并疾病导致患者植入传统起搏器特别困难或极易发生并发症;永久或持续性心房颤动,预期心室起搏比例低的患者;因为解剖/血管原因无法植入传统起搏器的患者;有美观或职业(体育运动等)需求的患者。
2. 出院后需要注意什么?患者术后48小时应避免爬楼,如果必须要爬楼,请慢慢走上楼梯。出院后,还需注意休息,术后1周内限制负重、下蹲等,避免剧烈运动;无**起搏器在植入6周后才可进行磁共振检查,检查前后均需专业医生进行程控;避免接触高电量、强磁场环境,禁止超短波理疗。无**起搏器的程控随访流程和传统起搏器并无显著不同,出院后的随访周期应为植入后的第 1、3、6、12个月,以后则按每半年至1年随访1次。当接近电池耗竭时,应增加随访频率。



心内科  吕远
微信图片_20250227133023.png
心血管内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江苏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曾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进修。主持区科技局课题一项、发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学术论文多篇。现任常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常州市医学会脑心同治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复杂冠心病的诊断治疗 。


心内科  何雪松
微信图片_20250227133026.png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常州市房颤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无锡市医学会第一届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起搏与电生理评选为“优秀进修生”。荣获常州市第三届“心动龙城”心电学与临床综合知识比赛三等奖、具备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介入(射频消融+植入器械)资质。擅长心脏起搏器、ICD及CRTD植入、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速、房速、房扑、房颤、室性早搏、室速)射频消融、房颤冷冻球囊消融以及左心耳封堵术。


来源: 金坛第一人民医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