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8|回复: 1

[家乡发展] 金坛“于半城”,于湛的家族墓的发现——明代抱鼓石和水井旁的墓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8 20: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它们或隐匿于繁华都市的角落,或深藏于宁静乡村的田野。
今天,我们将走进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新)东村,追寻一段跨越近600年的历史。
JIN TAN·
3月中旬的常州已然升温,只是早晨还有些寒气。在金坛区(新)东村,天微微亮,年近90岁的养殖户史奶奶便前往鸡窝喂食鸡群,除了打扫鸡窝外,史奶奶一同要打理的还有一对明代的抱鼓石。
△鸡窝里的明代抱鼓石
抱鼓石,是古代建筑特有的重要构件,通常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承托于石座之上,主要用于稳固楼柱、门柱。除此之外,在一些家族墓中,也会有抱鼓石的踪影。
而史奶奶的另一个身份更加验证了这对抱鼓石的不同寻常。
△1937年,金坛于氏宗祠
常州金坛位于江苏省南部,这里人杰地灵,诞生过许多名门望族,金坛于家便是其一。
明代,金坛于氏始祖于契玄子于湛,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考中进士,廷试时因直言进谏受到赞誉。于湛一生为官清正,政绩显著,曾先后担任兵部主事、职方郎中、陕西参议、江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右副都御史等职务,还修建郧山书院(今湖北郧阳中学),是当时百姓们口中人人称赞的好官员和治水专家。
据于氏后人表示,于湛的家族墓就在如今(新)东村的位置。
△湖北郧阳中学里的于湛雕像
随着金坛区文旅局的深入调查,一段尘封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
史奶奶就是于湛家族墓的守墓人后代,多年前,为保护抱鼓石,也是他们家将抱鼓石挪进了鸡窝。
在与史奶奶交谈的过程中,专家们意外在水井旁发现了于湛家族墓的一块墓碑。
毫无疑问,这些信息将如同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近600年前明代历史的大门,窥探金坛于氏家族的辉煌与沧桑。
△水井旁的墓碑上刻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字样
面对如今依旧沉睡在地下的于湛家族墓,金坛区文旅局将如何进一步考证与保护?
于氏后人对于留存的于湛家族墓文物有何想法?
史奶奶作为守墓人的后代还有怎样的故事?
欲知后事如何,让我们继续追下去……
文稿: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楼主| 发表于 2025-4-9 20: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明清金坛县城内传出“于半城”之说,这个家族猛然间一跃成为当地乃至全国都有名望的官宦世家、文化世家。



于氏有大量的族人从事教育事业,于时相、于兆鳌、于栻、于铮、于锡晋、于文燮等都曾担任各地的教谕。可以说金坛于氏的家族教育团队相当精锐。为了提高整个家族的文化水准,激励好学上进的族人,氏族内还开设多所学堂,供本族学员学习。明代于孔兼就创立的“志矩堂”。这里不但作为于氏内部家学教育地,而且在堂内“八卦亭”中,于孔兼还经常邀请邹元标、顾宪成等为此地的东林弟子讲学。这里类似于一个学术文化的交流地,各种学术思潮的碰撞地。东林学士那些关心时政、关爱民生、体恤百姓疾苦、刚直不阿的节气,都或多或少对于氏内部学子产生些许影响。罗时进先生在其书《地域·家族·文学:江南诗文研究》中就将以东林书院为中心,镇江府金坛县的志矩堂、常州府武进县的龙城书院、宜兴县的明道书院、苏州府常熟县的虞山书院、松江府的日新书院、嘉兴府的仁文书院等形成的书院网络称为环太湖文化圈。另外于氏族人于凤藻在清末民初,同吴企南、段惺吾、许励卿、李进之等先生还一起创办了金坛县内第一所学堂——私立启明小学



于氏家族为金坛留下于氏状元府、于氏祠堂、周庄于敏中墓、麒麟码头、于振故居清涟社等历史文化古迹,不过它们中的好些都已毁于一旦。从窄小的院门进入到于氏状元府,为数不多的几座早已翻新的老宅仍然屹立于此。预示转运的风火墙早已翻新,几株盛开的百年牡丹仍然傲立于枝头。当年繁华的于氏祠堂早已经拆除,只留得几张泛黄的相片,记载着旧时的记忆。状元府彻底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如今早已是门庭冷落、院内萧索。



于氏祠堂由于契玄宗子于湛在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兴建。于氏祠堂碑傲立于院内,高2米、宽1.2米,由于湛亲自撰写祠堂碑文,请苏州著名书法家文徵明刻于石碑之上。这块碑文有着极高的书法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他又是研究金坛于氏家族发展的珍贵史料。于氏后人于兰生老人记忆中关于于氏祠堂的概貌大体已经模糊,仅从其家中保留的金坛于氏最后一次大型祭祀的黑白相片中,还可略微看到其祠堂大厅的庄严、宽敞、肃穆。要知道在清朝年间,每年清明前,从河北、山东等地的于姓成员都会汇聚此地,这里曾是于氏成员商讨家族事宜、崇宗祀祖等的重要场所。



清初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状元于振的故居,名叫清涟社,它位于金坛城南麒麟码头之东。这里原先是周氏的私家园林明末,崇祯进士、南京户部主事周镳被奸臣马士英、阮大铖陷害赐死之后,周氏家道中落,将这座庭园转卖给于家,由此这才成了于振的故居。



清涟社因水而得以闻名,占地面积越有6660平方,它的南面靠水,五间屋子临水而造。院子的西面有三间南楼,南楼的东面有座拱形的小桥。园内栽种有蔷薇、紫薇、杨柳、绿萼梅、老桂树、天竹、金丝荷、冬青、翠柏等数十种奇花异木。幽斋前面仿扬州园林之布置,重磊石之奇,多奇峰绝壑。园内水池中多种菱荷、青菱、芡盘、茭白。置于其中,如临深山茂林,令人心情舒坦,多生碧绿幽深之感。于振用一篇极富有文采的散文《清涟社记》,记录了这座庭园的盛衰沿革。















袁枚是乾隆进士,他和金坛乾隆时期的状元于敏中相知相交,曾到金坛喝过于相府的酒。之后他便对于氏佳酿念念不忘,更在其著作《随园食单》“茶酒单”中将于氏佳酿记录在册:“于文襄公家所造的酒,有甜涩二种,以涩者为清,一清澈骨,色若松花,其味略似绍兴,而清冽过之。”袁枚认为金坛于文襄公家所酿造的酒,有甜的和涩的两种口味。涩的比较好喝,喝下去使人感到彻骨的清爽。这种酒色泽如松花一般,味道类似绍兴酒,可是口感明显要比绍兴酒好很多。袁枚生性高傲,不媚权吹捧,书中提到的于氏家酿绝非市井所能酿出,必名门酒师得其水火节候精制而成。其实于氏家族制酒文化传统自古有之,在袁枚之前,明末清初大才子钱谦益在其《牧斋初学集》中就曾有过记载。



江南镇江府的院试、府试为金坛、溧阳、丹徒、丹阳四邑童生参加。

清朝政制,各省学政,定期考试某府州,则至该府州行署主试。然而镇江府的试场却设在小邑金坛县城。关于此,当地曾有如此传说:


前清时期,金坛乃县建置,并非府,科举考试,只设县试,考童生。欲考秀才,必至州府行署衙门应试(即称院试)。于敏中为便于邑人赴考,积极上疏,力争在金坛增设院试。一日,上朝奏曰:“金坛乃儒生之乡,人才荟萃,读书人比比皆是,诗词歌赋,出口成章,吟诗作对,对答如流,伏祈皇上恩准吾县增设院试。”事后,皇帝派大臣莅坛代访,某大臣行至城南乌龙山脚,见一农民,便口占一对,曰:“一塔巍巍,七层六角四方。”农民闻之不答,摇手而去。大臣回京,启奏出访见闻,并责问于敏中所奏不实,有欺君之罪,于敏中正色曰:“农民未答,摇手拒之,实因此对甚易,毋容言表,故以摇而答之。其意曰‘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皇帝闻言甚喜,当即恩赐金坛增设院试


金坛院试地点旧址为原老市政府大院内。试院门前的花街,异常繁华,有专门为考生选购应考书籍、笔墨纸砚、日常用品等的小店。可以说金坛院试地点的设立一方面极大的刺激了当地学子的应考欲望,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它也极大的增进了金坛这个小邑的知名度,提升了金坛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家族往往是地方文化极有影响的家族,是文化权利的掌握者,他们不仅录载或凝聚了某个地域具体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对于地域文化的建设理想和最终构成模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坛于氏家族正式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当地文化权利的掌握者,其家族文学的发展促进了金坛地域内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当地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金坛于氏家族的文化不仅是金坛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