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4|回复: 0

[众观天下] 脑有病,根在心!一文读懂心源性脑栓塞→具体来看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30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张爷爷今年81岁,身体硬朗,自年轻时起就喜欢每天独自饮一小杯白酒,但从不过量,至今未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张爷爷退休后发现身边不少同龄人在吃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故自己也一直每天吃着阿司匹林。他日常生活全部自理,做饭、洗衣、外出买菜,样样得心应手。有一天,张爷爷和家人在饭馆聚会时,夹菜的右手突然不受控制落在餐盘上,眼睛凝视上方,不能说话,身体向邻座的老伴儿倾倒。张爷爷被迅速送到医院救治,由于治疗及时,没多久张爷爷康复出院,医生告诉家人,张爷爷这次患的是脑栓塞,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但脑血管并没有病变,病的根源在心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什么是心源性脑栓塞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血栓、脂肪、空气、癌细胞等)脱落后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使脑血管急性堵塞,导致脑组织坏死,患者迅速出现手脚无力、感觉异常、口齿不清等神经功能损害表现的一种疾病。脑血管中的栓子主要有三种来源,即心脏、其他器官和不明来源。心脏来源的栓子导致的脑栓塞被称为心源性脑栓塞,平常我们说的脑栓塞就是指心源性脑栓塞,约占全部脑梗死的 20%。研究显示,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卵圆孔未闭、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扩张型心肌病、心脏黏液瘤等都可以导致脑栓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病情通常比较严重,具有较高的复发和死亡风险。
如何诊断心源性脑栓塞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是医生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所做检查的结果结合起来分析后最终确定的,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有四个。1.患者有异常表现,如数秒或数分钟即可出现手脚无力和/或麻木、口齿不清等,这些表现多在活动中急性出现。2.颅脑CT或MRI有异常发现。3.心电图或超声检查发现心脏疾病。4.脑血管检查有特征性改变。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需要到医院由医生进行细致检查,对脑血管疾病进行排除,并查找到相应的心脏疾病后方能确定。
老年人如何预防心源性脑栓塞在导致脑栓塞的心脏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心房颤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房颤,约占心源性脑栓塞病因的4/5。心脏疾病导致的脑栓塞在老年人中较常见,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故老年人要重视心源性脑栓塞的防治。老年人需要重视对心脏疾病的管理。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脏超声检查,以早期识别并确定可导致脑栓塞的心脏疾病。目前,我国已开始重视对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部分医院已开设房颤专病门诊和脑卒中专病门诊,对心源性脑栓塞的高风险人群进行评估和管理,老年人若患有心脏疾病,应到正规的专病门诊进行就诊。医生通常会根据权威评估量表,对每个房颤患者进行评分,若评定分值达到了高危界限,通常建议患者长期吃抗凝药物来预防脑栓塞。
老年人一旦发生心源性脑栓塞,要尽快到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老年人如果长期患有心脏疾病,且经过评估是脑栓塞高风险人群,一旦在活动中突然出现手脚无力和/或麻木、口齿不清、口角歪斜等情况,就有可能是发生了心源性脑栓塞。症状出现后一定要将患者尽快送到医院,大多数由血栓引起脑栓塞的患者一般在4.5小时内进行规范的溶栓治疗,基本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可以减少残障的发生。






误区解读1吃阿司匹林就能避免脑栓塞老年房颤患者只吃阿司匹林并不能有效预防脑栓塞的发生。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可以发挥较好的疗效,老年房颤患者可以在医生的评估下吃抗凝药物来预防脑栓塞。2老年人年龄大,吃抗凝药物容易出血,不能吃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逐渐衰退,药物的代谢速度变慢,容易出现药物蓄积,吃抗凝药物后出现出血的情况较中青年人多见,因此一些老年人因拒绝吃抗凝药物,结果导致脑栓塞风险增加。老年人在吃抗凝药物前,可先进行肝脏、肾脏及凝血功能化验,然后找专科医生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如果没有出血风险,应坚持长期吃抗凝药物,平时注意有无身体各部位出血征象即可。如果经过评估后为高出血风险者,也并不是不能吃抗凝药物,这时候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让患者继续吃药并观察。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促进健康,怡享老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