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乡发展] 金坛运河史详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金坛属太湖流域湖西地区,境内为古海湾泻湖,遗留水面较大,历史上有“百里之邑,水属其四”之说,水泽遍地,河道纵横,沟塘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古代,金坛水系以大溪(今通济河)为纲,大溪承高骊山、丁角山之源,经丹徒入境,接香草河,汇简渎河、石马河之水,一脉往西,通朱林、薛埠;一脉往东,至舍田桥,又一分为二,正流向东,过后阳、沈渎,汇庄城河,并入丹金溧漕河。余则由铜板桥往南,流汇白龙荡。


金坛地势特殊,西部是茅山丘陵,中部是低洼圩区,东部是高亢平原,总体呈马鞍状,既不靠长江,又不近太湖,水域虽然宽广,但水系容易堵塞,引不进,蓄不住,排不出。正常年景,从大溪引上游高田之水补充水源;大旱之时,大溪上游淤塞,水量极少,境内水源常常向境外下游流失,甚至发生洮湖见底、河道断流;洪水季节,大溪上游汇句容、丹徒、丹阳三地之水直泄金坛境内,沉圩、倒圩屡见不鲜。


治水必治源。金坛水系多赖上游客水补给和境内湖荡蓄水调节,其过境之水有两大来源;一是西北的通济河汇地面径流而下,一是东北的大运河经丹金溧漕河引江水而入。丹金溧漕河,顾名思义,就是丹阳、金坛、溧阳三地,其源在丹阳。金坛与丹阳,一衣带水,水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论及金坛运河史,就不得不追溯两地水利渊源。


秦朝,丹阳为曲阿县,金坛为金山乡,属之。先是秦始皇下令凿曲阿运河,接丹徒。西晋永兴年间(304—306),广陵王丞相陈敏割据江东,令其弟陈谐在丹阳西北处修建练湖,又称练塘。练湖“受句容高骊山、丹徒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时周长40里,面积10万多亩。这是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其积蓄之水分流诸河,直接或间接地滋润着丹阳及周边丹徒、武进、金坛等地数十万亩农田。


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天下,结束了自三国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局面,此时北方仍是政治中心,但江南已成为经济重心。为了沟通南北漕运,也为了更好地控制江南,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决定开挖大运河。隋朝修大运河,并不是完全新凿,还大量利用已有的河道,加以疏浚沟通。大业六年(610),开江南运河,从京口(镇江)到余杭(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从此,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当时,由于地势较高,丹徒、丹阳地段运河常常因水浅使漕运受阻,而练湖紧邻大运河,水面亦高,于是,“以练湖之水,济漕运之厄”,才保证了大运河的畅通。


南朝,金坛境内开始有大规模挖塘凿沟的水利记载。隋大业年间,举朝皆兴水利,永世县(治所在今溧阳天目湖镇)知县达奚明由南往北疏通泾渎至金坛白龙荡,又造甓桥(在今溧阳别桥镇,与金坛指前镇相邻),方便两岸居民往来,这就是今丹金溧漕河的南端。但在南宋之前,金坛的河道都不曾接通大运河,输运漕粮只能以东北角的荆溪入丹阳境,再翻过珥村、横塘两座堰埭,方可达诸河,入大运河。


荆溪,因为荆国近畿之地而名,又称鹤溪,今为荆城港。荆溪上游北端是珥渎河,又称七里河,源起丹阳城东郊、大运河南侧的七里桥。珥渎河西又分一脉,为左墓河(古左溪)流经越塘,止于金坛新河(即上新河,北岸为丹阳,南岸为金坛)。西晋文学家、长沙太守左思作《三都赋》,一时令“洛阳纸贵”。左思死后,葬于金坛境内的景塘南,其子左伯玉居左溪服孝守墓,相去不远。左思曾孙左恢曾任会稽太守,卒后,墓在左溪旁。由此,左溪改左墓河,又建左墓桥。金坛城东的思墓桥,则得名于左思墓。金坛由曲阿析出置县后,境内有左墓里村,丹阳则有左墓桥村,其名如水,脉脉相连。


丹阳运河由城西南出一脉为简渎河,得练湖之水合流,古为辰溪,经麦溪、延陵,西汇香草河达丹徒,南终于金坛大溪。此处传为东汉董永卖身葬父之地,又称董溪,原属古延陵,宋代划归金坛,旧有董永墓、孝子庙,今有董永村、望仙桥。明初邑人曹建孙诗云:“千年旧迹令人忆,一去乘鸾难再得。可怜明月古今秋,只照望仙桥下流。”望仙桥下的流水,就是现在的简渎河。


虽然,金坛与丹阳的河流曲直相连,多承其惠。但是,从隋末到南宋600多年,金坛能够漕运北上的河道,一直受阻于丹阳珥村、横塘的两座堰坝。南宋端平中(1234—1236),乡绅刘宰上书镇江知府,言:“两堰之间地势特高,水至不聚,所以置堰制水之平,使北不下运河以泄于江,南不下金坛以泄于湖,其制甚善。但河太浅狭,又有堰无闸,所以不通纲运。今使府欲为纲运计,则不但横塘堰下之河当开,自运河口至金坛之荆城凡四十四里之河,亦不容不开。河道既开,更须于横塘、珥村各置闸两座以便开闭。”之后,开堰置闸,直通运河:其北为丹阳珥渎河,由七里桥至荆城港金坛分界处,为丹金漕河;其南贯穿金坛城,过白龙荡,接古泾渎入溧阳别桥镇,为金溧河。全河合称丹金溧漕河,古称运河,总长约66公里,金坛段长30.7公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金坛对外运输的主要干线。


漕河自运河引长江水入金坛,彻底贯通了全境的水系,舟船可以循环往复:由荆城港入境,南流**里,为左墓河,接上新河,汇丹徒、丹阳之水入流。又南五六里,接庄城河、高湖,汇大溪之水入流。又五六里,至钟秀桥(在县北三里)分两派:一派自钟秀桥口南行,绕城为壕,别穿城南出,入白龙荡,过王母观,分一支过新河港入洮湖,另一支南过湖溪、指前,合北来诸河水,至界牌桥,入溧阳界,旁入洮湖。一派出钟秀桥东流,停蓄为北渚荡,又东为柘荡,再东折南出思墓桥,过横堰桥、马口桥,接夏溪之水,绕尧塘,又西接河头之水,西行出汇贤桥,再西与水北之水合流,注入钱资荡;由钱资荡分一支,南过涑渎,入洮湖,其正流西行,入白龙荡,复合于漕河。


必须指出,漕河绕城为壕是明代中期之后的事,因为早在南宋嘉定中,自唐代修建的金坛老城已完全废为平地。现在横跨城内漕河的南新桥,初名安定桥,南宋端平中复建,改名清和,俗称大桥。上游的北新桥,旧名行香,淳熙中(1174—1189)县宰张佐重修,改名惠政;端平元年(1234),刘宰倡募众人,撤而新之,易名端平;嘉熙四年(1240),刘宰去世后,乡人慕其遗风,取其谥号,改为文清桥。这两座桥的历史都早于漕河全线贯通的时间,说明后来穿城而过的河道在宋之前就存在了,但不能证明唐代老城也是跨河而建。

漕河初通,以雨之多寡为深浅,至横塘,上下地势极高,支流难以补水;冬季干涸,漕船无法通行,只能在下游河口筑坝拦水,抬高水位。南宋咸淳三年(1267),金坛在南门外筑坝雍水,为老鸦塘。而在横塘二十里内,干则开浚,淤则撩浅,如此,漕运乃济。

明成化六年(1470),江浙巡抚邢宥命有司疏浚丹阳珥渎河,南至金坛、溧阳、宜兴。正德十年(1515),知县刘天和在建昌圩修闸,控制内河水位。万历四年(1576),应天巡抚宋仪望建议,置闸于七里桥、岸头桥、庄家棚、三河口,想要省去筑坝撩浅之费。结果,岸头自闸而上,诸水环聚,庄家棚冬季不足以停蓄水源,夏季又因闸口狭小,阻碍下流,城北二十里的低田,时有淹没,还不如下游筑坝方便。最终,诸闸皆废。崇祯五年(1632)十月,金坛知县柯友桂组织开浚金坛北水关至丹阳七里桥的漕河。此役浚河甚广,百姓得以养息数年。


清顺治六年(1649),知县金锻浚丹金漕河。康熙四年(1649),河道都御史大开漕河,春日兴工,冬月继浚,但疏治不深,又置土于河两侧,一经暴雨,土流归河,结果每年还要撩浅。康熙十年(1671),知县康万宁浚丹金漕河。康熙三十二年,知县贾瑚毁漕河七里桥坝,仍建闸;康熙四十年(1701),知县胡天授捐俸重筑坝。次年,因为筑坝蓄水,地在丹阳,丹阳官民争持讼讦,阻扰取土。胡天授以漕运事,每冬水涸,上书请定例筑坝,漕运结束再开坝,事乃定。雍正十二年(1734),大水,漕船可直达城下,此前所未有。足见当时北上河道狭浅。光绪十八年(1892),大旱,镇江知府王仁堪重浚珥渎河、简渎河、香草河、越渎河。


民国九年(1920),省政府拨款疏浚丹金漕河的金坛城河段。民国二十三年(1934)夏,江南大旱,洮湖、钱资荡、白龙荡均干涸见底;冬,江苏省建设厅举办工赈疏浚江南干河,丹金溧漕河由丹阳、金坛、溧阳三县同时疏浚。其中,金坛城河段2.1公里,因城内商界考虑河房驳岸受损,决定由商会主持,适当开深,未按标准河道开挖。次年5月,整个工程竣工,这是民国时期,丹金溧漕河最大规模的浚治。此后,原冬春间金坛至丹阳水运不通的情况有所改善,汛期江水可达白龙荡。后因流沙多,无法稳定,不久又淤浅了。


总之,南宋末至民国,丹金溧漕河虽多次浚治,无奈岁久河道日狭,官民筑坝撩浅,疲于奔役,成效不是很显著。


1951年,金坛县人民政府疏浚城河,从北水关至南门外老鸦塘,并将南水关外原有弯道裁弯取直。1958年,金坛大兴水利,8月,根据镇江地区指示,金坛开始大规模拓浚丹金漕河、通济河,浚河路线北端由丹阳入境处,依原河裁弯取直,舍弃回龙桥大弯,改从兆歧塘穿直南下。城河两岸的河房、驳岸、水关、桥梁及城墙,全被拆除。这项工程直到1962年才完工。1969年12月,续浚漕河北段,从丹阳七里桥至金坛城南三洞桥,并在丹金交界处建节制闸,控制丹阳洪水入境。1971年11月,续浚漕河金溧段,从三洞桥至溧阳。



经此一役,拓宽加深的丹金溧漕河直到1990年代,都是太湖西部引水航运的骨干河道,常年可通500吨船队,在陆路兴起、水运衰落的年代,缔造了别样的繁荣,是金坛人心目中的“黄金水道”。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漕河航道通过量已经远远滞后于时代。每年到枯水季节,城区段船舶堵档现象时有发生,等待梳档出航的船舶严重时排成几公里的长龙,千吨级的船舶更是很难入航。2005年,金坛决定将漕河城区段西移,同时实施漕河改造规划。2010年,丹金溧漕河金坛段率先施工,全长31.9公里,西起白塔丹金船闸,途经金城、西岗、洮西、指前等地,连通京杭运河与芜申运河。这项工程被交通部、省政府分别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两纵六横”骨干航道网和江苏省“两纵四横”高等级航道规划网体系,航道改造直接由五级跳过四级升到三级,航道口宽达到70米,通航船舶等级为1000吨。


2013年底,新丹金溧漕河金坛段整治竣工通航。2015年7月,金坛老漕河城区段正式取消航道货运功能,完成了历史使命。未来,此段有望改造为景观河,呈现新的面貌,或可以供后人凭栏相望,思古怀幽,畅想人生。




END



     
推荐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好文章让我穿越了千年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