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9|回复: 0

【健康提示】气温升高蜱虫“上线”,防咬急救全攻略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6 10: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近期,急诊接连收治数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等症状。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户外活动日益增多,蜱虫也进入了活跃期。每年4月至9月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它们常常潜伏在草丛、灌木丛、森林边缘等地方,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其叮咬,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微信图片_20250526101141.png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如何预防蜱虫叮咬以及被叮咬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了解蜱虫栖息地,避开高危区域:蜱虫喜欢待在植被茂盛的地方,像公园的草丛、树林深处、郊外的灌木丛等地。所以在户外活动时,尽量别在草地、树林里长时间坐卧、玩耍,也别随意在这些地方晾晒衣物,降低被蜱虫盯上的风险。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果必须进入蜱虫易出没的区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穿长袖、长裤,选择浅色光滑材质的衣物,便于及时发现附着的蜱虫。将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束紧袖口、领口,不给蜱虫可乘之机,避免穿凉鞋。使用驱虫产品:在户外活动前,可在裸露的皮肤涂抹含有避蚊胺、**啶等成分的驱避剂,也可以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靴子。注意按照产品说明使用。检查与清洁:户外活动结束后,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重点检查腋窝、耳后、颈部、腰部、肚脐周围、腹股沟、膝盖后方、脚踝内侧等皮肤褶皱、毛发较多的部位 。有些蜱虫附着初期,看上去就像一颗“黑痣”,或是皮肤上突然长出的“小疙瘩”,如果发现类似异常,一定要仔细辨别是否为蜱虫。回家后及时淋浴,能进一步减少感染蜱传疾病的风险。若担心衣物附着蜱虫,可将衣物放入烘干机,持续烘30分钟左右,没有烘干机,也可用洗衣机的高温洗涤功能,将水温保持在60℃以上,洗涤30分钟 。不幸被叮咬,科学应对不慌张。万一被蜱虫叮咬,千万不要慌张,也不要强行拔除蜱虫,以免导致蜱虫的口器断裂并留在皮肤内,增加感染风险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科学处理:一、去除蜱虫:如果条件允许,应立即前往医院,让专业医生尽快取出蜱虫。若无法及时就医,可用家里常备的凡士林、红霉素眼药膏应急处理 。以凡士林为例,先找到蜱虫位置,将凡士林厚厚涂抹在蜱虫头部,不要涂到伤口上,凡士林会使蜱虫窒息,数分钟后蜱虫松口,再用镊子轻轻将其拔出,注意别用力过猛,防止蜱虫口器折断在皮肤里。也可以把红霉素眼药膏挤到蜱虫身体上,完全覆盖住它,通过隔绝氧气使其窒息死亡,同时药膏还能发挥局部消炎作用,半小时后,再用平头小镊子从根部垂直向上用力将蜱虫取下来 。若使用镊子,要贴紧皮肤,夹住蜱虫的口器部位(别夹到肚子),像拔钉子一样,用稳定、均匀的力度往上拉,切勿左扭右晃和猛拉。二、局部处理: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清洗被咬部位,再使用碘伏或酒精等消毒溶液从内向外对伤口进行消毒。如果伤口较大或出血较多,可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三、后续观察与就医,把取出的蜱虫放入密封袋妥善保存,仔细观察其形态,确认是否有八只脚,口器是否完整,若有口器残留,需尽快就医取出。接下来密切关注身体状况,若在数天至几周内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甚至更高)、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红斑、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极有可能感染了蜱传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森林脑炎、蜱媒回归热等 。此时要立即就医,并带上装有蜱虫的密封袋,方便医生判断蜱虫种类,制定准确的诊疗方案。警惕蜱虫
微信图片_20250526101144.png




蜱虫虽小,危害却不容小觑。希望大家在户外活动时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措施,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时光!
微信图片_20250526101146.png
来源:金坛第一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