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70|回复: 0

[家乡发展] 留学生“邂逅”金坛刻纸,蛋雕和面塑齐聚,体验非遗里的江南水乡端午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7 20: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仲夏端午,俗重此日,与夏至同。”

这是西晋古籍《风土记》中对“端午”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

相传每年五月初五,上古先民会举行盛大的龙祭,故端午在当时是“龙的节日”。


龙形骨器出土于金坛三星村遗址,马家浜文化晚期的一座单人墓葬中。
该骨器由大型动物的肋骨制成,头部有人工修整的迹象。其嘴部细长突出,额头隆起,眼睛凹陷;头部后方雕刻着网状的纹饰,造型弯曲、灵动;尾部被刻意削薄,非常像龙或蛇的尾部。

从古至今
龙元素始终贯穿在
端午文化的传承中

当龙走进端午

赛龙舟便演变成了重要节俗





近日,河海大学的留学生们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活动,


亲手制作以“端午赛龙舟”为主题的金坛刻纸作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活动中,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向留学生们介绍金坛刻纸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与创作技巧。


此次作品融入了金坛及端午划龙舟等元素,让留学生们在创作中深入理解当地节俗内涵




河海大学留学生 杜力峰告诉记者,


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刻纸活动,刻纸和端午节联系起来,

学习中国文化他们乐在其中,来到这里非常兴奋。




金坛刻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其新颖繁茂的构图、刚柔并济的线条、精益求精的刻制技艺,被誉为“江南一枝花”


在杨兆群的刻纸工作室,他向记者介绍了一幅他为端午节创作的刻纸作品。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表示,


这幅作品主要描绘江南水乡过端午的场景




其中,最前面是她的母亲教小孩如何来包粽子,也是一种非遗的传承


江南过端午的时候,还有个习俗一直保存到现在,就是挂艾草。

民谚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
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古人认为艾草和菖蒲
可以退蛇、虫、病菌
于是在端午时节
通常将艾草和菖蒲
用红纸绑成一束
然后插或悬挂在门上



同时,透过墙上的窗户看到划龙舟的整个场景


他想用我们金坛刻纸的这种表现形式来宣传传统文化





端午节来临之际,金坛区文化馆联合金坛威斯顿幼儿园


金坛非遗公园举办“浓情端午‘粽’享欢乐”主题活动。



活动现场,孩子们在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蛋雕代表性传承人吴建中的带领下,


学习蛋雕技艺,在蛋壳上雕刻具有节日意义的图案并装入蛋兜,

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孩子们还体验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面塑技艺







观察学习粽子的制作方法,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王筱菲告诉记者,她看到奶奶在用绿色的粽叶包小脚粽


她用蛋壳做蛋雕,还看到了别的小朋友做小白兔和哪吒。






靳轩铭告诉记者,他看到爷爷奶奶在包粽子,粽子有很多口味,他最喜欢甜的。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蛋雕代表性传承人吴建中表示,


常州非遗金坛蛋雕就是在蛋壳上雕刻出精美又丰富多彩的节日图案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一年一端午 一岁一安康】

仪式感满满的活动
正在金坛各地隆“粽”进行

今天的你
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
你家还保留了
哪些端午习俗?

欢迎留言区评论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