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30|回复: 2

[家乡发展] 论“井”谈古 :金坛城乡各地及老城内的古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3 00: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金坛古城墙,呈椭圆形,绕城一周,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共设有6个城门、2个水关
依次为:
景阳门(东门)、
弘化门(大南门)、
会龙关(南水关)、
文明门 (小南门)、
望华门(西门)、
拱极门(丹阳门)、
会潮关(北水关)、
朝天门(北门)
早在石器时代金坛即有先民栖息、生存。金坛春秋时期属吴地,后为越、楚所割,秦汉归属曲阿县,晋代系延陵县金山乡。隋末自立金山县,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改为金坛县。金坛虽境域和隶属关系多有变动,但县名一直未变。1993年金坛县撤县设市,2015年撤市设常州市金坛区。
挖井的创始人历史上有说是黄帝,也有说帝尧,但据《吕氏春秋》记载,伯益才是凿井的祖师爷,书中有“伯益作井”的记载,伯益生活在尧舜时期,是他发现地下水源,找到凿井方法,打出史上第一口水井。伯益可能知之者鲜,但他的父亲,皋陶可是大名鼎鼎,伯益最出名的格言“满招损,谦受益”似乎也与井也有关系。
总之,中国古代先民在不断的迁徙中,逐水而居,井作为农耕时期先民重要的生活、生产、战争资料,被重点保护,井是在村庄、集市、城镇的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设施。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井的功能性已经基本被取代,但有的井因着历史的传承,形成了不少故事,风雅传颂至今,为后人津津乐道,形成本土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值得探究一番。
历史上金坛城乡各地,除部分临水的村落,因人口少且靠近河塘,几乎村村有井。金坛城区的水井更是遍布小城各个角落。
炼丹井
金坛古井,论年代久远当属炼丹井,堪称金坛古井的“老祖宗”。
炼丹井位于金坛西北薛埠镇,茅山郁冈峰乾元观内。在先秦时期李明真人炼九鼎神丹,丹成服食,白日昇天,位为玄洲真人。
茅山志》记载:“李真人井,玄洲真人李明炼丹井,在郁冈方隅洞之东。”李明真人炼丹时所用的泉水,以石围筑成一口井,称为炼丹井,是乾元观内现存最早的遗迹,位于今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遗址纪念馆的正前下方牡丹园前,大罗宝殿右侧边,现为观内道众日常饮食用水。
井水甘甜,冬暖夏凉,四季不竭。
李真人井铭(葛洪
混混井泉,源通渤海。
色逾玄圭,甘如沆瀣。
注炼金液,保养太和。
昔人遐举,饮此余波。
陶村丹井
可与乾元观内炼丹井媲美的古井,当属陶村丹井,有志书上记载其名陶真人丹井,井位于金坛直溪镇王甲村
此井年限向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清康熙和光绪等县志及当地王姓族谱记载,陶村炼丹井位于金坛二十七图(旧行政建制名称),南北朝时期“山中宰相”陶弘景在陶村洞虚观隐居,观内有三官殿、大帝殿,并有陶弘景亲植千年银杏和炼丹井一口,经抗日战争和**特殊时期,文物基本被毁,炼丹井尚存,本世纪初,因疏于管理,炼丹井井圈被盗。
陶弘景在陶林隐居30年,后因梁武帝频来求问政事,遂来访者络绎不绝,陶弘景被迫迁至茅山郁冈峰茅山乾元观著名立说,传道授教
当地村民因此称陶弘景隐居处叫作陶村,即现在的直溪镇王甲村
培公井
培公井,是位于金坛南部圩区特色明显的一口老井,位于金坛指前镇东浦村,2020年10月,东浦村入选第二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2025年3月,被命名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是金坛较古老的村落。
东浦村位于金坛长荡湖西,河道密布,水系发达,古代村民临水而居,因而老井也相对较少,但因东浦村村子大,人口多,以吕姓为主,因而留下一口与吕氏先祖有关的老井。该井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三百余年
该井是东浦村先贤吕祚德所建。吕祚德号培山,顺治年间举人,康熙年间历任广西主考、扬州钞关司监督、兵部督捕员外郎等要职,官累至三品,诰封“奉直大夫”,一生铭记家训:励志耕读,考取功名,克勤织昌,威震家风,恩泽村民,德善天下
培公开凿之井,以解黎民饮水之难,此井开成后,井水甜似甘露,净胜铜镜,村民世代受益。1975年,该井因年久失修,内壁部分坍塌,重新修整,沿用至今。
塘北井
塘北井,坐落于金坛尧塘街道谢桥村委塘北村,是谢桥这座百年古村落的重要历史见证。
该井始建于清末tptg时期,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伴随塘北村的形成与发展,滋养了一代代村民,承载着深厚的乡土记忆。
古井至今仍保存完好,井水清冽,部分村民延续着传统的取水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作为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的标志性遗存,塘北井不仅反映了江南农村的生活用水变迁,更展现了传统村落的人文底蕴。其古朴的石砌井台、斑驳的井壁痕迹,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湖溪村古井
有着红色传承的老井当属位于金坛城南长荡湖西侧的湖溪村古井古井紧临普慈寺(原湖溪太师庙)。
据村里老人相传:1940年夏初长滆七乡联防抗日自卫团长诸葛慎和政治部主任方克强为筹措军粮途经洮西乡湖溪村万家桥,至此井驻留喝水,并询问当地的粮食生产问题。
1945年2月至6月底,粟裕指挥数万大军,在浙江天目山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顽战役,前后5个月时间,天目山战役打得非常激烈。敌军有青年军、51师、60师、37师等部十几万人。进入6月,我军粮食完全断绝。诸葛慎在筹粮会议上接受的任务是筹粮400担稻谷,限定10天运送到临近前线的西洋渚。诸葛慎调用18艘大小船只,装足510担大米,运到前线,为天目山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役结束后,粟裕司令员几次在会议上表扬:“打天目山,金坛人民是立了大功。”
屯山井
金坛城西朱林镇龙溪村屯山的屯山井,据光绪版金坛县志记载:“屯山古井在县西四十里史家村屯山墩,广五十余亩,其东有上下二井。”在清嘉庆《大清一统志·镇江府》卷中记载:“屯山古井在金坛县西四十里史家村,有上下二井,相传昔人屯于此掘井,得泉甚清冽。”至于屯山井何人所凿?如何保存至今,可以从下面的史料中找到一点线索。
屯山村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在南宋嘉定(公元1208年)的《镇江府志》记载有这里曾是宋太祖赵匡胤当年的率兵征战屯聚过的地方。赵匡胤在此掘井获济,其泉清冽,至今不废。
当地也有人说是韩世忠在此屯兵,据《宋史》记载,南宋初年,战乱不止,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时,“(五月)十七日,吕颐浩率领军队到常州,前军将领赵延寿的军队在吕城镇叛乱。十八日,赵延寿攻打金坛县,杀死知县胡思忠。”韩世忠、岳飞等南宋中兴之将,为南宋王朝四处征战,1132年南宋朝廷下令:“韩世忠为太尉,移屯建康府(今南京)。”如此看来,在屯山留下韩世忠屯兵的传说,也不足为奇。
又据史氏(屯山主要姓氏为史、颜)族谱记载(屯山)史氏始迁祖(24世)唐代史融(曾任临川令)避天宝之难,弃官隐居金坛西门外屯山村,至29世时又举家迁江西婺源,至41世,又有部分史氏分支复归屯山,并向周边析出。据当地史家后人说,屯山古井滋润了史氏历代先人。
屯山,早年叫青竹山。青竹山脚下两个小村,一个颜家村,一个史家村。南宋孝宗赵昚即位后,为顺民意,不仅为岳飞平反,也为韩世忠昭雪,追封韩世忠为“蕲王”
为纪念韩世忠曾屯兵青竹山,又拨下银两,在山上建了一座宝塔,同时把青竹山命名为屯山。宝塔因建筑在山顶之上,显得格外雄伟高大,时称“金坛第一塔”。现在人们只知道屯山古代有个庙,不知道叫什么庙,也不知道供奉的什么菩萨尊位。在《南宋别志》里有一个关于屯山庙的记载:“金坛县西三十五里,土人建庙,名曰‘蕲王庙’。”
青竹山不算高,最高的顶上也就十多丈的样子,方圆200多亩,长满了青竹,这里的竹,不像普通的小淡竹,也不是大山上的毛竹,就是青竹山上特有的一种竹。山上夏天清凉通风,冬天依然青枝绿叶,所以叫青竹山
唐代金坛南瑶诗人戴叔伦曾咏诗赞美这里的竹:“卷箨正离披,新枝复蒙密。翛翛月下闻,褭褭林际出。岂独对芳菲,终年色如一。
金坛朱林人蒋和(乾隆年间国子监学正蒋衡的孙子),少年常在屯山竹林里穿梭,悉心观察竹子的一枝一叶,后来成为了清代大书画家,乾隆皇帝钦赐为举人,和他爷爷一样,也封为国子监学正
蒋和字仲淑,号醉峰,一作最峰,江苏金坛人,移家无锡。系拙老人蒋衡孙,故又自称江南小拙。因充四库馆篆隶总校,乾隆钦赐举人,官国子监学正。精小学、书法,善画山水、人物、花卉,兼工写指画,尤长墨竹。书承祖法,工隶。著有《书法正宗》、《汉碑隶体举要》、《说文集解》等。他善画山水、人物、花卉,尤长墨竹。蒋和一生著有《梅竹图》、《竹谱》、《写竹简明法》等多部书画专著,后来他还在朱林街西南边的蒋氏宗祠(现朱林小学处)里,创办了江南第一家民间学堂——松山义学,专门向当地百姓的孩子传授诗文,还有书画技艺。
八角井
金坛城区最为出名的井,当属八角井,其年代已不可考,城内老人都说八角井应该与金坛城同年代挖掘而成,有说是明代开凿而成。2002年八角井在城市建设中被废弃填埋,井附近建有八角井小区,是金坛唯一以井命名的小区。
经当地老人指认,八角井当在丹阳门马路东边,建设银行后,年逾九旬的金坛本土老作家胡金坤先生,曾在他文章内回忆到幼年时在老井边的所见所闻,文章将井台边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场所的**烟火写得趣意盎然。
据他回忆,老井因井圈呈八角形而名,井身结构独特,井砖为定制雌雄对接,井水清冽甘甜
相传有一年金坛发生瘟疫,有位道人将药撒在井里,当地百姓喝了井水竟然都奇迹般地痊愈了。
开智井
金坛的开智井也颇有特色,其位于金坛城区华罗庚公园内。此井原是私家老井,位于花园内,其年限已不可考,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私家花园命名为“雅约园”,民国十七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更名为“中山公园”。
有年春天,王维克(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居里夫人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先生领着学生华罗庚到城南踏青路过此处,坐在井边小息。
指着这个井和前面的池塘,问华罗庚:此二水孰深孰浅,孰清孰浊?华罗庚回答说:自然是池水浅而浊,井水深而清,王维克先生启发道,学如掘井,深则水冽,百揽则浅,专一则深。华罗庚深受启发,牢记王维克先生的教诲,专攻数学,择题而不易,锲而不舍,终于攀登了数学领地的一座座高峰。
后人为了纪念这段有趣的故事,便将此井更名为“开智井”
于家祠堂井
城内最具文化价值与功能的井,当属于家祠堂井,位于金坛西城街道学基路(现中医院西)。
该井是于家祠堂后门配套的一口井,据文征明碑文记载于家祠堂建于明嘉靖年间。
于姓系金坛望族,明清两代为诗礼簪缨世家,于氏明代自金坛城南洮西王母观迁入县城,于湛建于氏祠堂,至雍正乾隆年间,于氏家族达到巅峰,于振、于敏中弟兄双双考中状元,于敏中后平步青云,位极人臣,位列首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曾是乾隆年间朝中第一权臣,也是《四库全书》的正总裁。
古井位于于家祠堂北面,现在南园一村的北门外学基路边,于家祠堂的井数百年来一直为当地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来源,至今仍在使用,是学基路附近及南园一村居民用水辅助来源,惜井圈前些年被盗。
近年来于氏后人在原于家祠堂北,利用老旧房屋修建了于氏文化研究会。
赵家的家井
位于金坛矢巷中段徐家弄(中心小学西北角)一口古井,据当地赵家后人回忆,这口井是赵家的家井,附近老旧房屋原来居住的都是赵家后人,据他们回忆此井挖掘于清代,一直为赵家私井,在赵家后花园内。
赵家为当地望族,商贾之家,解放前赵氏当家人赵嵩如在金坛经营“元吉泰”南货店,1941年曾任南货工会主席。解放后赵嵩如在合营副食杂货商店思古街门市部退休,赵家后花园也被拆除,私井被附近居民共用。本世纪中心小学扩建,将此井圈入校内,经赵家与学校交涉,复圈到校园外面,现因附近居民基本搬迁,加上较为隐蔽,老井使用率不高。
赵嵩如之子赵冠生2024年去世,生前每年将井淘清,精心守护,视如珍宝,把它当作金坛文化传承及家族绵延的念想和寄托。
河西庙井
河西庙巷最早叫兴元坊巷,这古老名字有年代了,那时金坛城里有街七,巷八十二,坊二十七,后来巷内建了一座庙,位于漕河西侧,称其河西土地庙,于是便有了河西庙巷,河西庙小学。
河西庙井是一口未被遗忘的老井,位于河西庙巷内,原金城浴室门口。据史料记载,河西庙建成最晚到明洪武年间,河西庙井与河西庙同时期修建,据传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前曾路驻住河西庙。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军东征,在河西庙占卜,一年三次,两个木片都站立在地上,留下“卜提三立”的故事,朱元璋建国后,敕封河西菩萨(即河西土地爷)为兵部尚书。
另有传说朱元璋被敌人追到河庙,躲进神龛化险为夷。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将河西土地爷破格升为兵部尚书,同时大兴土木,重修庙宇御笔“卜禔三立”金匾,赐挂河西庙正殿。
这件事,和金坛封缸酒一样,似同一辙,都是占明太祖朱元璋来过金坛的光。
河西庙井是附近居民重要用水来源,特别是上世纪后半叶,丹金漕河水质变混不可再使用后,河西庙井使用频率很高
惜桑田沧海,现河西庙旧殿被围在现代建筑中间,无法观瞻,而与之同时代的古井也被填埋,仅留没在地下的老井圈似乎在诉说与见证历史的变革。
仓房小区内的一口古井
年代已不可考证,但却是金坛保护最好的古井,仓房地名源自明洪武后期始建赈济仓,后废,至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又在金坛城外东北隅建便民仓,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因倭寇骚扰,移入城内东北角,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光绪八年(1882年)城里乡绅重建并改名常盈仓,辛亥革命后这里继续储粮,称仓房,地名沿用至今,后来仓房不再储粮。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成立了国家粮库,称四分库
仓房老井历经沉浮,一直是附近居民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也作为粮库防火备用水源。上世纪九十年代,仓房小区建成后,古井被有效地保护起来,井上建有风雨亭,亭上书“仓房古井亭”,至今被频繁使用,每到节假日井台上都是附近居民忙碌的身影。
据老作家胡金坤回忆,他老家兴庵巷(金坛念佛堂东100米左右,已不复存,念佛堂原名复兴庵,老百姓叫兴庵庙)一口老井,有年代了,是早先仓圣寺(据说是纪念发明文字的仓颉,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乱被毁)的。
据在白凉亭附近现场察看,白凉亭周边老井基本都被填掉了,仅余一口老井尚在使用,具体位置在念佛堂东南30米左右,其年代也不可考,白凉亭地处老金坛望华门东,属于老金坛城内,推断此井应该年代比较久远,不过据当地居民回忆,位于工商银行后面被填掉的一口老井,历史比白凉亭现存这口井历史更加久远。白凉亭南西门大街韩家弄内有口老井,金坛教育家韩大受住在韩家弄
据胡老回忆,白凉亭一带居民,基本上是TPTG后自江北迁居而来,他们喜欢听扬州评书、扬剧、淮剧,可以大致推断附近古井的变化脉络。
据金坛老文史专家闻毅先先生回忆:过去老井太多了,原来我老家七间头(即现在的火巷,有说是学基路),通花街有双井巷,巷口于忠和家有井,火巷中段于兑生家有井,八腊庙里有两口井,都是好井水,居民主要用水源,在大拆大建中,都被破坏填掉了!
横街行宫庙门口,也有一口老井,过去还有军马饮水的石漕,我都见过。行宫到底是谁的行宫?史书上没有找到记载,金坛老城的“活字典”已故的徐云之老人在他的书中推论,横街的行宫是神仙的行宫,应该是东岳大帝的行宫。
据他回忆:“空地西北角有一口老井,石井栏口径不大,略呈直桶形,是用麻石凿成,表面粗糙不平,积满厚厚的历史尘埃,有人说,这是一口唐代古井。这种石井栏,我在金坛城乡至今未发现第二个,它的石质,与茅山九霄万福宫内的梁代石井栏十分相似。”
在诸多的古井中也有一些是史书上有记载,但已经消失的古井,因为有着历史的故事沉淀,也值得记上一笔。
徐云之先生在他的遗作《金坛城河畔》中记载,金坛南部指前镇湖溪村,湖溪历史上又称湖口,旧《金坛县志》记道:“在县南三十里湖溪村,宋庾业与刘廷熙平夹岸筑城,遗址荡入湖。在六朝时这里曾是物资的交通要道口,因而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较大规模的战争就发生了两次。
一次是《晋书·苏竣传》中记录的东晋咸和四年(329年)一场战争,另一次是《资治通览·郑卷一百二十一宋纪十三》中记录的南朝宋泰始二年(446年)的一场战争
云子老曾在此地考察,发现一些铁剑,锈蚀不堪,传递着古战场的信息,1997年洮西乡(湖溪原属洮西乡,后并入指前镇)渔业大队在围垦湖滩时,发现水井7口(旧志上记载有十二口),经文管会清理一口,从陶质井圈等考证,是六朝遗物
当时还有一块仅存的井砖,长**0厘米,略呈弧形,阔18厘米,厚约5厘米,两端有公、母(一凹一凸),也应该是六朝的遗物。
七庙巷内也有一口老井在慈云寺。
七庙巷历史上有七座庙,自东向西有华光庙、龙王庙、慈云寺(又称大寺庙)、关岳庙、忠佑祠、圣王庙,加上仓房口的三官堂。
七座庙建设年限已法一一考评清楚,但规模最大,也最为壮观的慈云寺内,有一块石碑证明该庙建于六朝梁武帝大同初年
香火最盛的当属圣王庙,据云之老回忆,圣王庙每天都有人烧香,初一、十五来烧香的人更多,正月十王的圣王庙更是热闹非凡。幼时他常跟小伙伴们去庙里拔蜡烛,以备元宵节点灯,庙里的僧人便每年元宵节给附近的小孩送一包蜡烛,以免得他们打扰庙里清静。中国的庙宇与戏楼常常是相伴相生的,圣王庙是七座庙里唯一有戏楼的,每到演戏的时候,庙里人山人海。
GGKF后七庙巷仅存慈云寺大殿和一口老井,老井成为附近居民的水源,随着自来水的全面普及,现在老井被一家居民盖在屋内,被装上水泵,成为私家井。
据云子老回忆,七庙巷北到老城墙一带,还有好几口老井,现在都被填掉了。日寇祸华期间,当地的妇女害怕鬼子不敢到河边洗汰,就在井台边淘米洗菜汰衣服。
可惜这些古井都在历史的变迁中荡然无存,如果保存至今,将是一个个非常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县政府往西新安巷弄囗,县府路路边有口老井(大致位置在现在新天地天桥下西南角),是笔者幼年见过的一口老井,历史悠久,石井栏上条痕很深,一条条被绳子拉出来的井痕见证着金坛老城的沧桑,笔者小时候住在附近,每值夏日,酷暑难耐,唯一的电风扇吹出来的风都是热风,父母便安排我至井里吊来井水,把家里的水泥地面浇透抹干,然后就睡在地上,凉爽无比,至今记忆犹新。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井代表着家乡,离开故土叫“背井离乡”古人离家远游前,都要从井里取一把泥土带在身上。
古井是金坛的一大特色,是金坛古城的“基因”,是街巷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井作为水源的使用功能确实已经消退,但它承载历史的功能还存在,是古城文化的一个符号。

     
发表于 2025-7-23 11:04: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
这些金坛博物馆里都能看见吗
山水帮帮设置悬赏提问,并在广播台滚动显示,暴光率更大,有问题就到山水帮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