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3|回复: 0

[专题特刊] 十里不同音 ,五里不同调!江苏十三设区市的语言拼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江苏拥有十三个设区市,但是方言却不止十三种,仅“小姑娘在长江以南地区就有很多种说法。





江苏方言中“小姑娘”的叫法示意图
从北向南  由易到懵
江苏方言分属中原官话区、江淮官话区、吴语区三个方言区。江苏方言的分布特点是从最接近普通话的中原官话到江淮官话,再到远离普通话的吴语,从北到南,方言的难懂度逐渐增加,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也就是说如果你到江苏最北边旅游,听懂的概率接近80%,如果到江苏的最南边旅游,那你听懂的概率几乎为0。




方言中的江苏规律
一般说来,由于古代交通并不发达,长江天堑本应是吴语和江淮官话的天然分界线,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顾黔等专家历时八年,进行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调查研究。发现仅泰州和南通的一小段,江北是官话,江南是吴语。其他沿长江地区,江南江北均为吴语或均为官话。
江苏的方言约有70余种,既使处在同一方言分区内的人,某个词语的说法也不尽相同,说江苏的方言是以乡镇为单位,一点也不过分
下面看看“今天”、“小孩儿”、“玉米”、“向日葵”在各地的说法。
今天
小孩儿
玉米
向日葵
交界处语言现象复杂
存在混合(过渡)方言
南通通州和镇江丹阳地处吴语和官话的交界处,他们的方言在吴语和官话地区的人都听不懂,学界将他们归为吴语区,其实属于混合方言。
历史上,丹阳长期被视为“吴头楚尾”,其方言既保留吴方言的部分特征,又受江淮官话影响,形成过渡性特点。
声母方面:丹阳话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平声声母(如“袍、桃、绸、穷”等字)部分保留浊音,部分浊音清化,与吴方言的浊音保留和江淮官话的清音化趋势并存。  
韵母方面:部分韵母发音兼具吴方言和江淮官话的特点,如“可”“科”“多”同韵,与吴方言的韵母系统有相似之处,但又存在一些独特的音变。
声调方面:丹阳话的声调系统在平声、去声、入声的分化上,既保留了吴方言的部分特征,又受到江淮官话的影响,如入声的保留和演变。
丹阳话中既有大量吴方言词汇(如“面孔”“眼乌珠”“小把戏”等),也有江淮官话词汇(如“歇一歇”“等一眨”等),同时还存在一些独特的过渡性词汇,如“嬉嬉”(玩玩)、“的告”(什么),做滴高?(什么事?)等,这些词汇在吴方言和江淮官话中均未完全对应。
丹阳话的语法结构在某些方面更接近吴方言(如名词用如动词、“胀食禄”等),但在其他方面又受到江淮官话的影响(如疑问代词“什呢”等),体现了语法上的过渡性。
江苏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示意图
红线以北为江淮官话,红线以南为吴语
方言岛众多
方言岛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方言区内有个较小的、说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言的区域。方言岛的形成一般与移民有关。
江苏的方言岛众多,不仅有省内江淮官话和吴语的方言岛,还有河南、闽南方言岛。
苏南江淮官话方言岛
昆山北部有部分村为苏北盐城一带江淮官话洪巢片的移民;
张家港沿江地区有少量来自苏北泰如片的移民;
丹阳有来自苏北江淮官话洪巢片的移民;
吴江有来自苏北和河南信阳的移民。
丹阳1.jpg
丹阳2 (2).jpg
苏北海门话方言岛:
盐城大丰、射阳的沿海地区有海门话方言岛。
盐城境内方言岛
12个农场,职工来自上海及全省各地,方言杂陈,人数不详
河南方言岛:
多在苏南各县市交界处,比较偏远山区,涉及镇江、常州、无锡、南京、苏州5个市
句容市、溧水区、溧阳市、宜兴市、高淳区、丹阳市、金坛区、吴江区
方言来自河南南部光山、罗山等地,属中原官话信蚌片、江淮官话黄孝片。


溧阳3 (2).jpg
溧阳1.jpg
溧阳2 (2).jpg

闽南话方言岛:
在无锡市宜兴市有相当一部分的闽南话方言岛
同时,常州金坛、泰州靖江、南京溧水等位于方言分区的交界处,往往两种方言并存,界线分明,很多人会说两种方言。在吴语区和江淮官话区内部,存在一些方言岛,如河南话、湖北话、温州话等,主要分布在交界处的部分村落,这些方言岛的形成与历史移民有关。
如金坛区内丹金溧漕河纵贯南北,运河东说吴语本地话,运河西说江淮官话。吴语在东部占主导,江淮官话在西部占主导,城区则为双语区,反映了金坛地区复杂的历史移民和语言接触过程。同样,在金坛西部江淮方言的势力范围,也有一些孤岛坚守的吴语群落。金坛老城区(原金城镇)及部分乡镇存在吴语和江淮官话并存的情况,居民根据场合和对象灵活使用两种方言,但很多人两种方言都会说。但金坛人早已习以为常,而这也是金坛地方文化南北交融的体现。
金坛———典型的江南小城,文人墨客的笔下,少不了对金坛吴侬软语的描绘,金坛名人段玉裁的外孙,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杭州人龚自珍在《金坛方言小记》(1824)一文中明确记载了当时金坛方言的吴语属性,“人”曰“宁”,“不”曰“弗”,清清雅雅,仿佛把大家带入了一个莺歌燕语、如诗如画江南水乡。
金坛处于两大方言------江淮官话和吴方言的分界线上,两种系属、语音截然不同的方言在这里交汇,犬牙交错却又泾渭分明。从方言图上看,这个半岛只在正西面与同是官话区的句容方言相连,而北、东、南三面被吴方言紧紧环抱。
金坛区方言分布示意图
20220707171550_80071.png
据1999-2003年的中美合作研究项目《江淮官话和吴语的边界研究》所述,金坛的两种方言尽管在分布上异常复杂,但在语音上却各自保存得十分完整,绝少出现混用,界限异常分明。这点几乎不同于江苏境内其它所有吴淮分布界线上的情况,无论是溧水、丹阳还是南通,它们都有一条明显的方言过渡带,在这些过渡带上,吴、淮的优势和成份依次递减或递增,这是相当长时间交融和接触的结果。从这点来看,金坛的方言特点显得尤为不同和年轻,但不同代表各自的特色,年轻蕴藏融合的潜力。吴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特色,江淮官话则更接近现代普通话。在金坛,人们根据表达需求选择方言:吴方言用于家庭、传统场合,江淮官话用于日常交流和公共事务。这种互补性体现了方言在功能上的包容,满足了不同场景的语言需求。这种地域与家庭层面的包容,反映了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动态适应性。金坛方言中既有吴方言的柔美(如“嗲”“弗”),又有江淮官话的直白(如“覅”“朆”),两者共同构成了金坛独特的文化符号。这种开放的文化态度,使金坛方言成为连接不同地域文化的桥梁,展现了金坛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传承。金坛方言的包容性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金坛人开放包容、融合的文化精神的体现,使其在历史变迁中保持了独特的生命力。
古汉语的文化宝库
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华夏的古言旧语无处藏身,只好躲进了方言里。江苏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方言也蕴含着独特魅力。
江苏各地的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被称为古汉语的文化宝库。吴语中把“勺子”叫做“调羹”,比起刻板的勺子,调羹二字让人想起“自此长裙当垆笑,为君洗手作羹汤”,古意盎然,妙不可言。
徐州话中把“发抖”叫“觳觫”(hu su),泰兴话中把“行礼”叫“唱喏”。在吴语中更是保留了大量的古语,把“回家”叫“归去”,“小碗”叫“茶盏”,“亲戚”叫“亲眷”,“茄子”叫“落苏”,“鸡蛋”叫“郭郭”,“钱”叫“铜钿”
来江苏走走吧,看看风土人情,听听金陵雅韵,学学吴侬软语。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M].商务印书馆,2012.
[2]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DB/OL].(2023-10-5).https://zhongguoyuyan.cn/index.
[4]顾黔.江苏方言调查研究及若干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