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14|回复: 0

[众观天下] 人一生中有200多天在厕所度过?来看看厕所改造挡住了哪些可怕疾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0 16: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人一生中有200多天在厕所度过?来看看厕所改造挡住了哪些可怕疾病!
如果按照八十寿命计算,人的一生约有 243 天都在厕所中度过。就在我们实现“通畅”自由的时候,有很多人因为无法上厕所而染上疾病[1]那么在中国,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如厕自由”的呢?人们在距今五千年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里发现的一个土坑,被视作中国厕所的起源。西周出现了真正的“坑厕”。也许是懂礼仪的祖先们意识到,再不能把排泄物公之于众。《周礼》提到了最早的公共厕所,夏商周时期把建在路旁的厕所称为“路厕”,又叫官厕,也就是公共厕所。春秋战国时期,厕所走进家门。《墨子·旗帜》记载,当时的厕所坑深 12 尺(约 2.7 米)。《左传》记载:“(晋景公)将食,涨,如厕,陷而卒。”晋景公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在厕所殉职的君主。厕所分男女出现在西汉。西汉时,有的厕所出现了 2 个坑位,由此推断当时已经“厕分男女”。唐代马桶诞生。马桶以其占地小、味道轻、方便清理等优点,成为百姓居家必备之佳品。



马桶满了,不可以随处倾倒,而有专人来收——唐宋称之为“倾脚工”。
99.jpg

图源:网络
到了宋代,出现了由专人管理的公厕,并以熏香改善厕所的气味。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可见,当时的厕所环境有所改善。清嘉庆年间出现了收费公厕。1864 年,上海建成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公厕[2]。清末,开始禁止随地便溺。民国出现了抽水马桶。20 世纪初,抽水马桶传入上海,仅供富贵人家使用。那时的中国,更多的厕所还是“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新中国成立后,人畜同居、人无厕、畜无圈的现象还很普遍,急性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霍乱等)横行,儿童蛔虫病的患病率高达  70% 以上[3]。1952 年,爱国卫生运动[4]发起“两管五改”的运动方针,其中专有“一管一改”来“管粪”、“改厕所”。慢慢地,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了“人有厕、畜有圈、禽有窝”[5]2000 年以后,农村改厕成为“厕所革命的重点。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多次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嘉奖。2013 年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中国政府“健康(卫生)城市特别奖”。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 1993 年的 7.5% 大幅提高到 2014 年的 76.1%。达到了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中国政府承诺的“农村卫生厕所[6] 75%”的普及率。粪口传播疾病发病率,由 37.5/10万降至 22.2/10万[7]。其中,痢疾发病人数下降 35.2%,伤寒发病人数下降 25.1%,甲肝发病人数下降 37.3%,粪大肠杆菌平均去除率为 96.4%,蛔虫卵平均死亡率为 91.62%[8]。相比之下,世卫组织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还有 20 亿人没有马桶和厕所可用[9],每年致 43.2 万人因腹泻死亡。不难想像,如果中国没有彻底改造厕所,会发生什么?没有干净的厕所会使卫生状况变差,进而催生霍乱、痢疾、甲型肝炎、伤寒、肠道寄生虫病、沙眼等疾病的传播。

洗手间.jpg
所以为了维护厕所对我们的保护,我们应该做一些对应措施。在使用家庭厕所时应该做到,保证厕所干净整洁,经常食用消毒湿巾擦拭便器;保持厕所内空气流通,防潮无异味。而在使用公厕时,也要小便入池、大便入坑,用过的纸巾丢入纸篓,以便工作人员及时清理。此外还要做到便后冲水,及时洗手擦干。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