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93|回复: 0

[众观天下] 家长如何帮助青少年预防自伤行为? | 科普时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7 08: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15岁的小夏由父母带着来到了门诊。酷暑天气,小夏却穿着长袖上衣,用来遮住手臂。原来,每当心情不好时,小夏就会割伤自己的手臂,导致手臂上布满了新旧伤痕。通过问诊和精神检查,医生确诊小夏患有抑郁症。


自伤行为是抑郁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小夏割伤手腕,不是为了**,而是为了缓解抑郁情绪,临床上称之为非**性自伤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很多患者伴有非**性自伤行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行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微信图片_20230927084957.png




非**性自伤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反复地改变或**自己身体组织的一种行为。


狭义的非**性自伤行为包括无**目的的自我**,比如对身体抓、咬、撞击、针扎、割伤、烫伤,或通过服药、喝酒、喝酒后服头孢药物等方式。


广义的非**性自伤行为既包括显性行为,比如直接身体**、进食障碍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危险和冒险行为等,也包括隐性行为,如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生物节律紊乱,为了报复父母不上学,或为了报复男友即使不满意关系也不分手等行为。比如小夏,既有割伤手臂的显性自伤行为,也有无视眼疾治疗的要求继续使用手机的隐性自伤行为。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是自伤而非**,就放松了警惕。其实,非**性自伤患者**的风险是没有自伤行为人群的4倍。希望家长们重视孩子的自伤行为,面对孩子的自伤行为时,不要说“没有关系”“不会死”这样的话。
微信图片_20230927084958.png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身体会不会疼?当然会。但很多有非**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大多不会承认有肉体上的疼痛。因为自伤行为有心理上的意义和动机,他们想要通过身体的痛缓解心理的压力和情绪。


总体来说,青少年非**性自伤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或意义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的管理和调节,二是人际呼唤,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理解、支持和满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1.调节情绪。


有些患者通过自伤带来的身体痛苦,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内疚、焦虑,甚至是羞耻感。就像小夏,她说,当看到割伤的手臂流血的那一瞬间,感觉情绪得到了轻松,好像不再痛苦了。


2.自我惩罚。


当患者没有实现父母或自己的目标时,内心可能会有自责感,于是通过**自己来得到个人心理上的宽慰。小夏有时候回想到自己白天什么都没有干成,就开始对自己很不满意,甚至陷入失眠状态。于是,她通过割伤自己的极端方式来进行自我惩罚——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安心入睡。


3.影响人际关系。


有些患者的自伤行为是为了重建人际关系,或者为了得到情感支持。他们的自伤行为试图传递给周围人这样的信息:我非常痛苦,痛苦到我只能用**自己来表达,希望你们可以看到并理解和支持我。或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通过自伤行为为自己呐喊,希望周围人可以尊重或满足自己的愿望。在学校住宿的小夏想要请假回家,但父母总劝她再坚持一下,于是她试图用跳窗的方式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4.标新立异。


有些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是想模仿或尝试所谓的“时髦”体验。他们发现别人说这样做能缓解情绪,自己就试图尝试,比如文身体验等。


5.抗击解离状态。


当人处于抑郁状态时,会感到情绪低沉,或平淡或没有什么感觉,甚至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活着。于是,有些青少年试图通过自伤,用伤痛或流血让自己感受到还在人世间存在着。


6.抵抗**。


有些深受抑郁之苦的青少年,担心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而走上**的道路,就试图通过自伤的疼痛,来阻止**。就像小夏说的,“如果我不自伤,我可能就真的**了”。


微信图片_20230927084958_1.png


面对非**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家长如何干预呢?这里推荐给家长五步法:停、看、听、想、做。




微信图片_20230927084958_2.jpg


家长可以通过五步法,关注和关心青少年,给予他们心理支持,促进人际互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加成就感和归属感,停止非**性自伤行为,远离抑郁,顺利度过青春期。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