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430|回复: 0

[众观天下] 血栓最容易堵在身体这 3 个地方!注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0 08: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山水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血栓被认为是“沉默的杀手”,它是心肌梗死、脑卒中、静脉血栓栓塞症这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共同诱因,并且血栓形成可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发生,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血栓最容易堵在这 3 个地方,你一定要知道!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血栓最容易堵在这 3 个地方


1


静脉血栓爱堵“肺”


静脉血栓被称为“沉寂的杀手”,很多静脉血栓的形成没有任何症状和感觉,一旦发生可能致命。静脉血栓主要爱堵肺,常见疾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于手术后长期卧床或不活动等人群,久坐不动致使血流滞缓,当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凝血块堵塞静脉腔,会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而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就会造成致命的肺栓塞。因此,不动是很多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所谓“流水不堵”血管也是如此,要远离静脉血栓,多动动。
微信图片_20231020084711.jpg 图片来源:pxhere


2


心脏血栓爱堵“脑”


最容易长心脏血栓的是房颤患者,房颤患者因为心房正常的收缩运动消失导致心腔内形成血栓,尤其是当左房栓子脱落之后,最易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栓塞。


3


动脉血栓爱堵“心”


动脉血栓十分凶险,当凝固的血块像塞子一样堵住血管,导致组织器官没有血液供应,就会导致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动脉血栓最常见出现的部位是心脏血管,导致冠心病,当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引发心肌坏死,就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需要注意的是,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会在前期出现心绞痛现象。


身体出现这 4 个信号要留意


当血栓形成初期,身体是没有感觉的,一旦血管堵塞有所表征,便是已经到了严重时期。要做好血栓预防,就要注意身体所传递的这些信号。


1


信号一:晕


平时休息时,突然一阵眩晕,失去平衡和协调能力,甚至发生昏厥现象。要注意,这是脑血栓最为常见的先兆。如果经常发生,则尽早到医院就诊为好。


2


信号二:麻


当人体血液中有血栓,四肢会因为供血不足而出现麻木、疼痛的感觉。所以,如果在生活中,突然感到腿疼、有压迫感或者是下肢麻木等,一定要警惕。


3


信号三:跛


如果血管堵塞加重,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走几百米,便会感觉腿酸,需要休息一会才可以缓解。血栓会引起供血不足,导致肌肉酸痛。如果忽视下肢动脉堵塞,病情进一步进展,就有可能导致下肢严重缺血,皮肤温度下降,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不行走时也会下肢疼痛,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肢体破溃,伤口不能愈合,甚至组织坏死。


4


信号四:肿




血栓在静脉中形成,血液无法回流到心脏,压力会导致液体扩散到腿部组织,最容易辨识的就是突然单侧腿肿了,常见于膝盖以下部位。如果感觉小腿肿胀但目测无法确定,可以用卷尺测量比对。


1 个动作


检查血管“堵不堵”


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病变时,可能会出现肢体(手脚)麻木、发凉等症状,发展到后期,可能会出现小腿后方发生疼痛、痉挛等。


因此及时发现血管病变是很重要的,下面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测试下肢血管堵塞的情况。


下肢自测:抬腿 1 分钟


首先平躺在床上,将一只腿抬高 70°~80°,保持 1 分钟左右(如果保持不了可以让别人帮忙扶腿),然后再缓缓将腿自然下垂在床沿,紧接着观察腿部颜色变化。


微信图片_20231020084714.jpg
异常情况:


如果在抬高过程中,腿脚(一整条腿的任何部位)就已出现苍白、蜡白色;并且在垂下腿后,45 秒内都未能恢复正常血色,且腿脚色泽不均,说明动脉供血已经出现障碍,形成堵塞。


以上测试,如果发现问题,最好及时去医院的血管外科就医检查,如果本身就有血糖问题,也可以咨询自己的主治医师,便于病情沟通及跟进。


没有出现以上问题的朋友,也不能掉以轻心,想要血管不堵,及时预防很重要。


7 步让血管“强大”起来


1


控盐、油、糖:


每人每天盐不超过 5 克,油不超过 25 克,添加糖不超过 25 克。


推荐多吃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鱼、全谷类、纤维类、富含钾和其他矿物质的食物,多饮水促进血液循环。
微信图片_20231020084717.jpg
图片来源:pexels


2


每周运动至少 5 次:


不要久坐不动,每次运动应不少于 30 分钟,每周运动至少 5 次。一般来说,运动后微微出汗,呼吸略快但感觉舒畅,无明显疲劳感为宜。


3


控制好血糖:


预防微血管病变,患者要做到定期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大血管病变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比如血压、血脂、是否有肥胖及吸烟、脂肪肝、蛋白尿等问题。因此,除了控糖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抗凝也十分重要。


4


控制体重和腰围:


肥胖人群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比较低下,容易引起血管堵塞、动脉管壁增厚,以及血管狭窄等现象,容易导致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大家可以通过下面 2 个指标来评估自己到底算不算胖:


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


● 按照我国的标准,计算结果低于 18.5,属于“过轻”;结果在 18.5~24 之间,属于正常体重;结果高于 24,就属于“超重”;


● 若是体质指数超过 28,那就达到“肥胖”的范畴了,需要尽快开始减肥。


腰围:


用软尺在肚脐眼上方 1cm 处紧贴皮肤水平绕一周,成年男性腰围若是 ≥85cm,成年女性腰围 ≥80cm,则为超标,需要注意控制。


5


成人睡眠保证 7~8 小时:


睡眠时间过短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风险,而每日保持 7~8 小时充足的睡眠时间及良好质量的人群,心血管病风险明显降低。


6


一年一次体检:


血管方面的体检一般为血管彩超,能够初步判定血管是否发生堵塞。一年一次即可。


另外,糖尿病患者,每年需做一次:眼底检查、尿常规、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肌酐检查等,便于监测眼部、肾脏的微血管状态,预防其他并发症。


7


远离烟酒:


烟酒是血管的“克星”,研究发现,吸烟酗酒,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 8 倍以上。因此,远离烟酒是保证血管健康的关键,还要注意远离二手烟。


来源丨CCTV生活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